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7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0690732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7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7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7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7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 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 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 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 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完13课东汉的兴亡,了解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皇权衰 微,黄巾起义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等

2、情况,这些知识正是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之 一。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 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2、初一学生认识问题比较肤浅,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 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学生容易主观臆 断,很难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的方法。三、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四、教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活动1设疑导入1、学生观看视频:电视剧

3、三国演义的片头,先后回答,这是什么电视剧的片头曲?你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历史人物?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设疑: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蒋 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等,但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是为什么呢?片头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 “是非成败转头空”,意思是, 是非成败就在转头之间或得或失, 这个道理突出地表现在 三国演义中的一个 人物在两大战役中的不同结局,这个人物是谁?这两大战役又是什么?今天, 让 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800年前那个波澜壮阔,富有生机的三国时代,板 书课题:16课三国鼎立【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音乐、视频再现历史,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

4、生的生活经 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 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从而拉开教学的帷幕 】活动2 探究新知(一) 官渡之战1、读一读,想一想:曹操采取了哪些措施使自己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学生结合教师补充的大屏幕上的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及曹操诗蒿里行, 读教材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东汉后期爆发的农民起义及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 曹操的措施顺应了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的愿望。2、读一读,演一演 :复述官渡之战的史实,归纳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 双方、结果、影响?学生读 74页教材并将 75 页“相关史实” 设计成课本剧表演, 然后学生借助课件 动态

5、的“官渡之战形势图”复述官渡之战的史实,归纳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 交战双方、结果、影响。教师学法指导:从背景、时间、地点、双方、经过、结果、影响 7 个方面复述战 役。二、赤壁之战1、看动画,学历史 : 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学生读教材,结合 77 页曹操诗步出厦门行和教师补充的图片“三顾茅庐” 、 “诸葛亮”、“刘备”、“孙权”,分析赤壁之战的背景,看动画视频“赤壁之战” 后,借助“赤壁之战形势图”归纳赤壁之战情况。2、动脑筋,议一议: 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中却以 多败少?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学法指导:从主

6、观、客观,战争双方分析,在学生分析的 基础上,教师强调当时曹操统一天下的客观条件还不成熟。三、三国鼎立1、讲一讲,画一画 : 动手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并讲解三国的国名、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学生读 76 页教材,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 “鼎”图,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的原因,动手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并借助动态的“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解三个 国家建立情况,教师学法指导:列表对比法。2、想一想,演一演 :如果你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介绍本国发展经济的 措施?学生扮演角色,结合魏、蜀、吴三国的图片讲解,教师强调 230 年孙权派卫温到 达夷洲,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的最早记载。3、比一比,议

7、一议 :小说、戏剧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 、“周瑜打黄 盖”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家喻户晓, 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 你的想法。教师补充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打黄盖”片段,补充戏剧中曹操脸谱和历 史上曹操画像并进行对比。学生在课前学习教师录制的微课评说历史人物曹 操的基础上,小组讨论问题, 发表意见,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学生评价曹操, 进行学法指导: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设计意图 : 教师通过课本剧、动画视频再现历史,学生视听结合感悟历史的本 真。通过学生研读史料、合作探究、论从史出、细说历史,感悟历史的魅力。通 过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

8、析的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指导了学 生列表对比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比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活动 .3 拓展延伸想一想,辩一辩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是一个分裂的时代,是历史的进 步还是倒退?学生辩论,教师指导:从统一进程和人民生活两方面分析,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强调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就像现在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设计意图:通过辩论,有利于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联系当今台湾 问题,以史鉴今。】 活动4:小结收获1、动脑筋:结合板书按前因后果总结本课史实并画思维导图。 学生在黑板前结合板书总结,教师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2、试一试:将本节知识点编码记忆。指导学

9、生编码记忆:一个联系(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 联系)、两个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个国家(魏、蜀、吴)3、答疑解惑:学生质疑:你对本节课内容还有什么疑惑 ?教师指导学生解答。【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编码记忆,画思维导图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质疑 问难有利于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活动5:达标检测 第一关:基础题 选择题1、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赤壁之战B城濮之战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2、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赤壁之战B城濮之战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3直击中考:230年,孙权派卫温将军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的()A、海南岛B、

10、台湾C、澎湖列岛 D、辽东半岛第二关:提高题 找一找:哪里错了?第三关:发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贝U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 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请回答:(1) 这是诸葛亮对什么时候形势的分析?(2) “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3) 诸葛亮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教师大屏幕出示习题,学生必答、抢答,各组竞赛记分【设计意图:检测各层次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让不

11、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成功。 发展题训练学生从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活动6:以史鉴今如果你是三国某一历史人物,你想告诉后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生评价。教师总结:1800年后的今天,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那些推动历 史进步的英雄伟人的名字将永远闪烁在历史的星空。播放歌曲历史的星空结束本课。【设计意图:谈古论今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学科“以史鉴今”、“鉴往知来”的 教育价值,让学生知行统一,强化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的总结提 升,提高人文素养,感悟历史的价值。】板书设计:官 渡 之 战16课三国鼎立奠定曹操统一北方200年孙刘壮大于江南Xa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突出“以生为本”的

12、教学理念,各个环节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 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维,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交流。2、教师自作了微课,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引用了教材之外的视频、大量 图片和文字史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生动再现历史,让学生感悟历史的本真。 对图片和史料的引用能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念。3、在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本课初步教会学生编码记忆方法,列表对比法、评价历史人物等方 法。通过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讨论问题,“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是一个分裂的时代,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注重了对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的培养和训练。4、本课“以史鉴今”环节,关注对历史教育价值的引领,深入挖掘历史知识 中内在的教育价值,有效落实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更好地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5、由于借别的班级学生上课,教师对学情了解不够,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 过高,学生课本剧准备的不充分。另外,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一次实际上课,教师 准备不充分,语言应再精炼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