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0673627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的心教学设计(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父母的心教学设计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化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父母的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父母的心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听说读写和语文实践活动。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编者这样说明编写设计目的:“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究学习方法,联系学校和家庭生活,沟通平行学科;留意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建性地学习创设

2、必要的条件。”因此,在备课与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引导组织学生留意驾驭必需的陈述性学问和程序性学问,并且留意链接生活,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学习、运用语文学问。 父母的心选自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主题为“至爱亲情”。编入的课文依次是朱自清的背影、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刘义庆的人琴俱亡、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亲情的宏大,读来感人至深。父母的心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应当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感受“父母之心”。我认为在完成前几课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对“至爱亲情”的感受已经很深,而且初二的思想品德课程同时进行“至爱亲情”这一内容的教化教学活动,所以我们已经

3、达成了对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培育。而学生对赏析文本的方法并未完全驾驭。对不同作者在反映同一主题方面的写法,学生们也须要不断地强化和训练,以此使得他们相识到细心视察、专心品尝生活,用灵动的笔触反映自己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情分析: 首先,我的教学对象是一般的乡镇中学初二年级学生。班级内,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总体来说偏差,学生语文学习实力两极分化较大。其次,在教学父母的心这篇小说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小说草和甜甜的泥土,已经接触过小说解读方法。只是对这种方法学生们还不够熟识,还不能敏捷地加以运用。第三,这篇课文是我校初二年级同题开课的对象,了解到其他老师的教学重点侧重在解读“父母的心”的详细内涵上

4、,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必需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避开与其他老师相同的教学模式。 教学设想: 深思熟虑后,笔者在教父母的心这篇课文时,将教学设计为:以文本教学为基础向现实生活适当延长,同时兼顾学习实力较强的学生,将文本教学延长至把握作者作品共同的风格,把教学过程艺术性地支配为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教学板块:第一块,课内教学父母的心的文本教学(8分钟);其次块,把握作者作品风格,感受缺少父母之爱的暖和的作者内心深处最剧烈的渴望(分钟);第三块,课外延长链接现实生活(12分钟)。三块教学板块中,其次和第三块内容既是第一块内容的延长,又能相互融合,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相识到拥有父母之爱的华蜜,激发学生

5、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这样,三块教学活动相互联系,组合形成“扩容思路”使课文的文化底蕴,在延长中更加显得深刻动人。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在回忆学习小说方法的基础上,解读这篇小说,理解“父母的心”的含义。了解川端康成“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的作品风格。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细读小说内容,找出并品尝文中人物描写的字词句,联系小说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 3、情感看法: 感受“父母的心”,体会拥有父母之爱的华蜜感,并激发学生感恩父母之心。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曲折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文字,感受父母对子女崇高的爱心。 学会运用小说解读的方法理解小说内容。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小说解读方法,体会

6、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 教学打算:、文章内容较长,课前组织学生充分预习。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课文写作背景。3、打算PPT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关键语句、关键语段,感悟父母的心的内涵。 2、研讨点拨法:用于对小说主题、作者作品风格的探究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诸位把眼睛闭上一分钟,然后心平气和地想想自己父亲或者母亲的心。” 老师选择一两名学生说他们父母对其最大的心愿。 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父母的心只在儿女身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热切地希望自己的儿女有前途,自己的儿女生活华蜜。这一片爱子之心是崇高的,也是宏大的。今日

7、,就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一起再次走进父母的心。 (PT出示课题) 这是一篇小说。在学习这篇小说时,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运用我们以前介绍过的小说阅读方法,来“拿下”这篇小说。同学们,能做到吗?大声地告知李老师。 二、解读小说内容 学习打算:忆旧知老师:李老师在学习草一文时,给大家介绍的小说学习的方法是 第一,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其次,读情节,了解内容;第三,结合语境,分析人物形象;第四,联系人物形象与情节,理解小说主题。 (PPT出示小说阅读方法:了解背景读情节析人物解主题) (PT出示)解读小说第一步:了解背景老师组织一名学生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PPT出示老师打算的作者及

8、写作背景简介: 川端康成(19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诞生大阪,两岁丧父,3岁丧母,8岁时祖母去世,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岁时祖父亦亡,孤独愁闷伴其一生。168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羽鹤、古都等。 在川端康成的内心深处,始终特殊渴望父母之爱。小说父母的心正是他这种内心渴望的产物。 (T出示)解读小说其次步:读情节 老师:(PPT出示)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内容,抓住情节中的要素(PPT出示抓要素),简要复述小说情节。比比看谁读得既快,抓的又准。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老师巡察五分钟,请学生简要复述情节。明确:要素一:人物贵妇人、贫夫妇(板书:贫夫妇贵妇人)要素二:事务(

9、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贵夫人要求贫夫妇送一个孩子给她,贫夫妇迟疑之后答应了,送走了大儿子,接着又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然后有用女儿换回而儿子,最终又将女儿要回。贵夫人最终被他们感动,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最终,这一家六口又团聚了。 老师引导学生在横线上填空:(PT出示) 本文情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贫夫妇先后三次要回自己的儿女。用八个字来形容这个故事情节的特点就是一波三折,跌容起伏。 小说的情节是围绕人物绽开的。中心人物可以说是小说的灵魂。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贫夫妇。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品评一下文中的中心人物描写 (PPT出示)解读小说第三步:析人物 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我们要特殊留意抓关键词,细品尝。

10、 (PPT出示)抓关键、细品尝 老师:请大家快速找寻人物描写关键词,细细品尝,然后将你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共享!(老师巡察,学生找寻、品尝人物描写关键字词句,找到即举手发言。) 明确:先找出写贫夫妇描写文字,从中抓住关键词,品尝“父母的心”。 第2段中外貌描写,关键词:“衣衫褴褛”“寒酸相” “相当的破旧”,突出贫夫妇的寒酸,穷苦难度。 第4段中语言描写:表明贫夫妇明知自己家艰难境况,仍看法坚决地表明心态绝不扔掉孩子。他们的爱子之心初次显露。第段中语言、神态描写,关键词“非常迟疑”“商议之后才能确定”。面对贵夫人优厚的条件,贫困父亲的迟疑神情已经透露出他难舍亲子的心态。 第7段中神态描写,关键词“

11、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表现了贫夫妇对大儿子难以割舍的爱意。 第段中神态、与语言描写。由“无精打采”和“细致地想了又想”可见贫困的父亲面对送走儿子,得到优厚条件的现实,内心忍受了一夜的煎熬,其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见。 第1段神态、语言描写,由“很不好意思”可见贫困的母亲也为自己来回换儿女而深感歉疚。但是她还是来到贵夫人哪里要求换儿子。这与其后第12段中的“失魂落魄”一起见证了她爱子之深。同时又透露出这位母亲失去女儿后的心神不定,惊惶异样的心理,为下文要回女儿做好了铺垫。 第1段中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由“失声痛哭”“又哭”进一步表现了贫夫妇送走女儿后的痛哭心理。由“决不留恋孩子” “总担忧”“一夜难眠

12、”“与其还不如”可知这对贫夫妇的真实心声在优厚的条件面前,他们也想理智地答应送走一个孩子,给孩子一个更优越的环境,但是情感上对女儿难以割舍的厚爱最终战胜了理智,使得他们宁愿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也不分开。老师总结: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都能见证贫夫妇厚爱子女之心。 (在之前的板书“贫夫妇贵妇人”的横线下板书:厚爱子女)(PT出示)贫夫妇面对优越的条件,最终拒绝这份诱惑,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老师:文章还写到了另一类人贵夫人(PPT出示“贵妇人”)(PP出示)原作节选: 有钱的妇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跟着哀痛起来,禁不住落泪。“是我不对

13、,醇厚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艳羡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作为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答谢吧,你就拿它作为在北海道干下去的资本。” 于是,那位父亲由于那位有钱的妇女帮忙,受雇于函馆的某公司,一家六口过上了好日子。 老师:读文章并结合原作内容,细细品尝贵妇人的表现,感受她是怎样的形象?小组探讨明确:贵夫人了解到贫夫妇的艰难境况就问贫夫妇能不能送一个孩子给她,还开出优厚的条件;当看到贫父母失魂落魄的样子,不兴奋的她也同意了贫困父母的要求;当得知贫夫妇要回女儿的真实理由时,贵妇人“不由得跟着哀痛起来,禁不住落泪”,并且对贫夫妇表示“完全理解”,甚至“艳羡”贫夫妇。由此

14、可见,贵夫人对贫夫妇有怜悯心;她虽然没做过母亲,但是对贫夫妇的爱子之心同样理解。综合以上两点相识可知:贵妇人也有厚爱子女这一共同的人性。 (PP出示)解读小说第四步:解主题 老师:依据贫夫妇和贵妇人的共同性,总结: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总结:作者通过刻画贫夫妇和贵妇人这两类身世、境遇、经济状况完全不同的人,因父母厚爱子女之心而相互理解,充分地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板书:父母的心) 三、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 老师:有人说父母的心这篇小说体现了川端康成小说的风格“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前者,刚才我们已经深化探讨了,那么后者体现在哪里呢? 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并在各

15、组间巡察,视各组探讨状况或者引导学生读情节,关注读时的内心感受,或者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经验谈相识,然后请一两名学生发言。 探讨明确:如:小说第四段中贫夫妇最初的决心“我们已经没有实力抚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这么说,但是绝不会把他们扔了”,还有第1段中贫夫妇最终的决心“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这两个“决心”,都令我们读者不禁为他们担忧:一家人的确团聚了,但是他们一家能否度过艰难的岁月呢?他们会不会饿死在一起?读时,我们总觉得有一缕哀愁的情调,产生出一种淡淡的哀怨的力气。 如:作者给我们讲解并描述了一个令人感动而又令人伤感的故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多好,可是家境又是那样的艰难,舍不得也要舍得,送出去却又牵肠挂肚,故事本身就会令人伤感,产生哀愁的情调。如:川端康成自幼丢失父母,内心特殊渴望父母的爱。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写作本文时,肯定是把他自己的伤感、哀愁情调,融入那语言之中,让我们总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