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养殖技术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0659749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娃娃鱼养殖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娃娃鱼养殖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娃娃鱼养殖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娃娃鱼养殖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娃娃鱼养殖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娃娃鱼养殖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娃娃鱼养殖技术(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大鲵养殖池的设计建造自然界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 喜洁怕脏的特点,人工建造大鲵养殖池最好应仿照大鲵自然界的生活状况等来进 行。1.1养殖场址的选择要求1.1.1水资源要求根据我所多年采水样分析结果表明,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 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 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C以内, 以1022C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mg / L以上,PH值在6.5 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 渔业用水标

2、准。1.1.2环境要求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 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 料资源丰富。1.2养殖场的设计建造大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过程,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 计建造。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大鲵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 1平方米,幼鲵池(幼鲵阶段12龄)12平方米,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 4平方米,亲鲵池(4龄以上)5平方米左右。大鲵各阶段养殖池,其形状以长方形 或椭圆形为佳,长宽比为3: 2,其高度要求在所养殖大鲵其全长的二至三倍, 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顶部建

3、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在池内可设计多个 洞穴,便于大鲵隐蔽躲藏,各养殖池应建造独立的排灌设施,做到水位能有效调 节,水进出自如,排污方便。整个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大鲵防逃、防偷、防害 设施。2、大鲵苗种放养及种苗鉴定2.1养殖池的消毒新建的养殖池,特别是水泥池,必须浸泡二个月以上,待其碱性消失后方可放 养苗种。对于原有养殖池要进行消毒,消毒药物一般用1PPM的漂白粉或 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杀灭细菌或寄生虫等敌害生物,然后用清水冲洗后 注入新水方可放养苗种。2.2鲵种消毒为防止鲵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池内,应将所有放养的鲵种用咲喃类药物每 立方米水体0.2g或亚甲基0.5g兑水浸泡5分钟

4、,然后将药水和鲵种一同轻轻放 入养殖池内。2.3种苗鉴定2.3.1大鲵苗种与其他苗种的区别在两栖类中。有尾目中的小鲵科、蝾螈科、洞源科等种类与大鲵极为相似,区 别它们最主要的是比较其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隐鳃鲵科(大鲵)、小鲵 科、蝾螈科形态特征比较2.3.2大鲵苗体质优劣的鉴定大鲵苗种体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饲养的成功与 否。优质的大鲵苗种应该是机体健壮、肌肉肥厚、体表无伤痕和寄生虫,未变态 前外鳃完整无病变。反之,则为劣质鲵苗。2.4放养密度大鲵养殖池其放养密度视养殖大鲵规格和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而定。 一般情况下,苗种阶段考虑大鲵其活动范围较小,摄食能力较弱,放养密度可适 当偏大

5、,便于集中管理饲养。在成鲵阶段考虑大鲵活动范围大,摄食能力强,加 之有互相攻击性,其放养密度应小。我们多年的养殖实践认为,苗种阶段其放养 密度为60100尾/平方米,成鲵阶段520尾/平方米。放养时,要求规格 尽量保证整齐,个体之间不宜相差0.5倍以上。3、养殖管理3.1饵料投喂大鲵饵料以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为好,其饵料投喂与鱼类养殖饵料投喂 一样,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时,根据大鲵活动状况, 投喂多在傍晚进行;定位,饵料投放位置应在大鲵洞穴附近,便于懒惰的大鲵取 食;定质,大鲵对饵料质量要求较严,要求鲜活,并且对饵料的品种不能变化太 大,避免大鲵拒食;定量,大鲵贪食,喂

6、食量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一般按体 重的1015%进行投喂,具体投喂时还应根据水温、天气状况、大鲵个体等情 况进行适当调整。另外,在大鲵饵料投喂吃食时,应尽量保持大鲵不受惊吓, 避免其吐食。3.2调节水质养殖大鲵应经常保持大鲵池内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 PH值在6.87.8间。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 石灰调节水质,长期保持池水流动。3.3调节水温和光照大鲵对水体温度要求较严,超出其忍受力会造成大鲵冬眠或夏眠,在炎热的夏 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确保大鲵有一个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另外,大鲵畏光,养殖场应米取措施避免日光强射,夜晚巡查时

7、,不能用强 光对射。3.4防逃防偷大鲵逃跑能力特强,其陆上或水中运动较为敏捷,并能爬高顶重,稍有不慎便 会逃逸,必须时刻注意防逃,尤其在下暴雨时要注意。养殖池和整个养殖场所有 进出水口和陆上通道口都要装防逃设施。大鲵其经济价值较高,在养殖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防止不法分子的偷盗。4、病害防治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人工养殖大鲵比野外 大鲵发病率、死亡率高出几十倍以上,要提高养殖大鲵成活率必须在加强日常管 理的前提下,注重预防为主,方能保证大鲵养殖成功出成效。4养殖条件:室内外均可养殖。室外为露天专门修建的养殖池,室内为各种闲置设施改造成 的养殖池。养殖池只需保证安全牢固不

8、渗漏水,保持流水或配备增氧机。室内养 殖池的大小可从1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养殖池在放养前需用水浸池1个 月,使pH值在6.4以下,一般不要强光照,只保持微光或无光均可。5种苗放养:大鲵养殖一般引进10厘米以上的幼鲵,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鲵20条左右。种 苗放养前养殖地用硫酸铜2毫克/升浸泡5小时消毒,鲵体用氯化钠5%药浴10 分钟。事先在池内用麻石搭建洞穴,放置水草以供大鲵躲藏。6.饲喂:养殖池设饵料台,台面高出水面少许。投喂饲料,以天然饵料为好,主要有浮 游生物类、虫类、肉类及鱼类、贝类等。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时间为早晨7: 30前及晚上10: 30前为好。在投饵料时应先清理掉上次的残饵。投

9、喂量为体重 的5-10%。当水温在16-23时应加大投饵量,次数及时间可保持不变。7日常管理。大鲵的日常管理简单,但很重要。投饵时保持三定:定时、定点、定量。了解 大鲵的生态习性很重要,大鲵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浑水,喜阴暗怕强光,养殖中 要尽量照顾它的这些习性。另外,定时对鲵体及养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温变化, 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C,以防“夏眠”,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烂尾病防治一、大鲵烂尾病发生的原因(一)水质的影响大鲵常生长在有流水的深山溪流之中,水质新爽快活,无污染。而人工养殖大 鲵的水质容易被污染,被污染的水体中常繁衍着大量病原微生物,当大鲵机体受 到创伤时,这些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

10、,引发病变。(二)环境条件的影响由于人工建造的养鲵场,难以达到野生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新建的养鲵池池 壁(底)较为粗糙,易使大鲵肌肤擦伤,当大鲵爬行活动时,因尾部不停地摆动, 更易受损。(三)放养规格大小悬殊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工放养大鲵的密度比较大,如规格大小相差悬殊,饵料缺乏时,常 为争食而发生格斗,个体小的争食能力较弱,常遭受大个体的攻击和撕咬,其尾 部又常是受攻击的对象。(四)饵料营养不良的影响大鲵属肉食性两栖动物,常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食,当所投喂的饵料适口性较差, 又缺乏必需的营养成份,尤其是动物蛋白质及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铁、钙、微 生素等,会诱发大鲵相互之间的残杀。二、大鲵烂尾病症状大

11、鲵患此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点状,周围组 织充血发炎,表皮略呈灰白色,当病期过长,形成疮样病灶,病灶处常粘附大量 病原菌及杂物,严重时病灶部位出现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病鲵食欲减退或 停止进食,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尾部摆动无力,不久便会死亡。三、预防方法(一)营造舒适的环境条件在修建养鲵场时应考虑到光照,排灌水管、饵料台、栖息陆地等设施。由于大 鲵具有喜独居怕光照的特性,池内可用砖头砌成多个人工洞道,洞口直径12 20cm,洞内较宽敞,洞壁尽可能做得光滑,养鲵池建成后不能立即放养鲵种, 因为新水泥池有较强的碱性,而大鲵适宜的pH值为67。可将新建成的水泥池注满水,连续

12、浸泡23天,再放干,并重复数次,使池 水pH值接近中性及池壁、洞壁粘上一层光滑的附着物时,再投放鲵种。(二)消毒处理鲵种放养前应用1%浓度的龙胆紫药水作消毒处理,其方法是药与水的比为 1 : 100兑好后,将鲵种浸洗20分钟,龙胆紫药水对大鲵皮肤刺激小,可有效地 防止真菌和细菌的体表感染。(三)控制水质与水温养鲵池水质要保持清爽,无污染,尽可能地应用溪水或清泉水。并做到定期更 换池水,条件允许时,养鲵池可保持有常年流水。大鲵适宜生长水温为14C 28C,炎热夏季,更换池水显得更为重要。(四)放养个体规格整齐现阶段的鲵种来源,均由人工繁殖,个体规格基本一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饲 养,个体大小差别越

13、来越明显。这时应进行筛选,分级分池饲养,可避免以大欺 少,以强欺弱的现象发生。(五)投喂优质饵料大鲵饵料应富含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份,如鲜活水鱼虾、动物内脏、动 物血液、下脚料等是大鲵的好饵料。投喂饵料时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的科学投喂方法,切忌将动物内脏、血块、下脚料等直接投入水中,否则,易造 成对水体的污染,既要防止饵料浪费,又要防止部分个体吃不到或吃不好。四、治疗方法(一)当发现大鲵患烂尾病时,应及时将病鲵隔离饲养,如不分开饲养而后患 无穷,有可能殃及整个养鲵场。一是病原体在池水中不断扩散,感染其他个体; 二是健康个体随时都可吸吮病鲵患处的血液,致使病鲵病情愈加严重,并将病

14、原 体传染给健康个体。(二)用强氯精0. 30. 4ppm浓度或二氧化氯0. 20. 3ppm浓度全池 泼洒(包括栖息陆地、饵料台等)每天一次,连用34天为一疗程。(三)对病情较重的大鲵,先用1525ppm浓度高锰酸钾或0. 30. 5ppm 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鲵1520分钟,并彻底清洗创伤表面的附着物,随后用消 治龙软膏或硫磺软膏等消炎药物涂敷患处,每天一次,47天可治愈。(四)用氯霉素23g十卡那原粉2g+Vc2g+Ve2g+Vb2g(每公斤体重用药量), 将上述药物均匀拌入饵料中投喂,连用34天。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珍稀二类保护动物。为了保护和增殖这 一野生

15、种类资源,我们先后从产区引进了几批大鲵在江汉平原区进行驯养。通过 几年观察,发现水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鲵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本文系统 介绍了大鲵饲养池各理化因子的周年状况,并参考国内外其它珍稀水生动物的饲 养水质指标,首次提出大鲵饲养的水质标准,为今后大鲵规模进行大鲵引种驯化 提供水质管理技术参数。大鲵养殖的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 材料为大鲵,地下室内饲养。选择II号小规格池和III号亲本池作为试验池,II号池放养时81尾,平均体重282.5g, III号池放养时12尾,平均体 重5500g,池中都搭有人工鱼巢。2水源为自来水,换水时间为视水温而定,每次换水量为原池的1/3左右, 投饵以泥鳅为主。3. 测定周年水质变化是从1990年4月至1991年3月,测定时间在每月中旬, 以二次换水之间的中央时间点作为采样时刻,水样当天分析。1990年12月1日 至6日和14日至16日二次进行溶氧、pH值、有机物耗氧、氨态氧,亚硝氮和 磷酸盐六个项目与池水停留时间关系的测定。4. 测定以常规方法为主。水样测定经过过滤、滤心(有机物耗氧除外)处理, 测定溶氧、有机物耗氧时消除了 NO2N的干扰,测定NH4+-N、NO2N、PO43P 有时将水样稀释若干倍。5使用食仪器有水下温度计、pH-Meter654和721型分光光度计。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大鲵饲养池一周年水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