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0629998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第一章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4、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5、教育学: 宏观(教育科学):以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单独学科):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师范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

2、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第二章6、个体的先天性素质指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7、遗传就是亲代的性状通过遗传物质,即通过以细胞染色体为载体的基因传给后代的一种生物现象。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关场所、民俗习惯、社会风气和思潮等,)而其本质是文化。10、教育结构即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层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别

3、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1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第三章1、教育规律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预期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4、教育的结构规律是表征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的规律5、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4、16、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17、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力,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8、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个性。19、创造性原则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20、活动性原则指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2、民主性原则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

5、关系的平等。、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第四章23、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4、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25、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26、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根本看法。2、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

6、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8、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9、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30、教师以教育职业或活动为生存、发展方式的职业群体。3、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2、教师的专业精神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33、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成员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而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34、职业声望是社会

7、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和声誉的综合评价,具体体现在职业形象的优劣、职业吸引力的大小、职业的稳定性和威信等方面。35、教师的权利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力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奇偶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有的利益。、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力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意义和作用。37、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38、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社会大舞台上由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行为模式,不仅意味着充当教师的人应完成的有关行为,而且意味着社会对他们所抱有的期望,不见是教师社会群体的基础,也是教师社会地位的

8、外在表现。第七章9、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40、课程现代化是课程系统的多层面、多要素的现代性的转变过程。4、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42、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第八章43、教学广义: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4、教学要素是构成教学系统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单元。4、教学系统实质上是由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

9、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46、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47、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动力)是推动和维系教学系统运动的力量,它的产生和作用方式受到教学系统结构域逻辑联系的制约,教学动力的实体是教师与学生的动机联合体。48、教学过程结构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校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50、教学设计与开发实质就是通过多种途径的创造性设计与开发,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的

10、形态,其基本价值取向是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1、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52、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时间观教育。5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54、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指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其能力,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要使其增长智慧和才能。55、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

11、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校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56、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指在教学中既要适当地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具体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形成鲜明的表象,又要引导他们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进行抽象思维,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应当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的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8、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指的是,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地

12、掌握知识、技能,能使重要的知识持久保存在记忆中,并沉淀为智慧,内化为素养。59、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指在教学中既要从社会需要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统一的规格,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第九章60、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叫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61、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被确定以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

13、6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直观性、完整性、稳定性、甚至还有一定的封闭性。63、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专门活动组织开展的方法、结构及其特性等相统一的特殊形式,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授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及其相互关系。64、学习方式即指称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又指称教育意义上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样式”。65、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6、教授策略常常被称为教学策略,实质是以教师行为为主体的策略。67、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

14、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天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68、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指教师常规性的,周期性的和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知道与批改,课外辅导,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6、学期备课指对整个学期的全部内容与教学活动做准备。7、课时备课指对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准备。7、课的结构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实践分配。第十章、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来说,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

15、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73.、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74、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的内化、外化机制,促进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其品德形成过程。75、德育方法是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法。包括教师影响学生、促进其思想品德形成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教育的方法。第十一章7、班级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7、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8、操行评定是班主任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对学生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内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变化进行的总体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