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十四章教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0572413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第十四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庸》第十四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庸》第十四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庸》第十四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庸》第十四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第十四章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庸第十四章: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十四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十四章。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人生道理。【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句话的意思,力争当堂熟读成诵。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

2、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二、诵读训练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3、学生齐声朗读。4、老师范读中庸第十四章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三、看视频的讲解,理解文章内容。四、出示意思,学生齐读。五、出示这一章所强调的教育思想。六 、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思考:1、文中哪一句话强调了做人要安分守己?2、你觉得该向安分守己的人学习,还是向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的人学习?为什么?七、 课堂小测试 。 1.生活中,人们常说要安于现在

4、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做好分内事,不生非分之想。由此可以联想到文中子思的那句话: 2.文章中描写君子和小人做人处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句子是:3教育我们做事不成功时不要推卸责任,而要自省其身的一句话是:八、学完这一章中庸,请同学们想象子思当时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自由练读这一章节,如果能配上动作就更好了。1、指名朗读。2、全班站起来齐读,可以配合动作读。九、学以致用。联系生活, 四人小组讨论 。1、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十、小结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

5、学习和感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安分守己,积极适应现状,提高自己的修养。不要心存妄想,只知道羡慕,嫉妒别人,甚至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同学们,能做到吗?十一、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十二、课后作业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板书设计】为人处世:要安分守己 常自我反省 不要怨天尤人 铤而走险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

6、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例如,一位教授,因偶尔发现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自己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许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去卖大饼。这样做值得吗?不值得,这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高”,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与“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迷失是不满足自己的职位,总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总是怨天尤人,而不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安分守己:分,本分;守,保持;己:指自己活动的范围或指自身所具有的品节。指谨慎老实;遵守合乎自己身分的规矩;不越轨外求;不做违法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