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054567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3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实验3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实验3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实验3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实验3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3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3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弦线上驻波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在弦上形成的驻波,并用实验确定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张力的关系;2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用实验确定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3学习对数作图或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实验原理】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其中张力为T,线密度为卩,则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下述运动方程:(1)d2yTd 2ydt 2yQx 2式中X为波在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y为振动位移。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2 y dt 2d2 y dx2相比较,即可得到波的传播速度: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f,横波波长为九,由于波速V = fk,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2)1 itk=7

2、门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2)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log k ; log T - 2 log 卩log 7若固定频率7及线密度卩,而改变张力T,并测出各相应波长九,作log k -log T图,若得一 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如为2 ),则证明了k-T 的关系成立。同理,固定线密度卩及张力T, 改变振动频率7,测出各相应波长k,作log k -log 7图,如得一斜率为-1的直线就验证了 k - 7 -1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 时,其所叠加而成的波称为驻波,一维驻波是波干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在弦线上出现许多静止点称为驻波的波节。相邻两

3、波节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实验仪器】s图2 仪器结构图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2. 振动簧片;3.弦线;4和5.可动刀口支架; 6.标尺;7. 固定 滑轮;8.砝码与砝码盘;9. 变压器;10.实验平台;11.实验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金属弦线的一端系在能作水平方向振动的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的振 簧片上,频率变化范围从0-200HZ连续可调,频率最小变化量为0.01Hz,弦线一端通过定滑轮悬 挂一砝码盘;在振动装置(振动簧片)的附近有可动刀口,在实验装置上还有一个可沿弦线方向 左右移动并撑住弦线的可动刀口支架。这两个滑轮固定在实验平台上,其产生的摩擦力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若弦线下端所悬挂

4、的砝码(包含砝码盘)的质量为m,张力T = mg。当波源振动时,即在弦线上形成向右传播的横波;当波传播到可动滑轮与弦线相切点时,由于弦线在该点受到 滑轮两壁阻挡而不能振动,波在切点被反射形成了向左传播的反射波。这种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波叠加即形成驻波。当振动端簧片与弦线固定点至可动刀口支架与弦线切点的长度L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即可得到振幅较大而稳定的驻波,振动簧片与弦线固定点为近似波节,弦线与动滑轮相 切点为波节。它们的间距为L,则(3)九L = n 2其中n为任意正整数。利用式(3),即可测量弦上横波波长。由于簧片与弦线固定点在振动不 易测准,实验也可将最靠近振动端的波节作为L的起始点,并用

5、可动刀口指示读数,求出该点离弦线与动滑轮相切点距离L。【实验过程】1必做内容A.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的关系1实验时,将变压器(黑色壳)输入插头与220V交流电源接通,输出端(五芯航空线)与主机上的航空座相连接。打开数显振动源面板上的电源开关(振动源面板如图2所示)。面板上数码管前 显示振动源振动频率XXX.XXHz。根据需要按频率调节中(增加频率)或(减小频率) 键,改变振动源的振动频率,调节面板上幅度调节旋钮,使振动源有振动输出;当不需要振动 源振动时,可按面板上复位键3复位,数码管显示全部清零。图3 振动源面板图1.电源开关 2.频率调节 3.复位键 4.幅度调节5.频率指示2在某

6、些频率(60Hz附近),由于振动簧片共振使振幅过大,此时应逆时针旋转面板上的旋钮以减 小振幅,便于实验进行。不在共振频率点工作时,可调节面板上幅度旋钮到输出最大。3.固定一个波源振动的频率(一般取为100Hz,若振动振幅太小,可将频率取小些,比如90Hz), 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同一弦上的张力To每改变一次张力(即增加一次砝码), 均要左右移动可动刀口支架(保持在第一波节点)和可动刀口支架的位置,使弦线出现振幅 较大而稳定的驻波。用实验平台上的标尺6测量L值,记录振动频率、砝码质量、产生整数倍 半波长的弦线长度及半波波数,根据式(3)算出波长九,作log九-logT图,求其斜率

7、。B.验证横波的波长与波源振动频率的关系在砝码盘上放上5块质量为25g的砝码,以固定弦线上所受的张力T,改变波源振动的频率f, 用驻波法测量各相应的波长,作log九-log f图,求其斜率。最后得出弦线上波传播的规律结论。 2选做内容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密度的关系在砝码盘上放固定质量的砝码,以固定弦线上所受的张力,固定波源振动频率,通过改变弦丝 的粗细来改变弦线的线密度,用驻波法测量相应的波长,作log九-log卩图,求其斜率。得出弦线 上波传播规律与线密度的关系。【实验数据】(注:因实验铜丝直径尺寸不相同,以下数据为实验参考,不作验收标准。)1.验证横波的波长九与弦线中的张力T的关系波源振动

8、频率f = 90.00Hz ;挂钩的质量m0二35.73g,L为产生驻波的弦线长度,n为在L 长度内半波的波数,实验结果如表1 所示。表 1 实验数据记录g(m + mg0Ljcmnm/gm + m /g0L/cmn25.3261.05151.83187.5650.6686.39176.78212.5175.98111.71201.92237.65101.15136.88227.23262.96126.53162.26252.22287.95图 4 波长对数-张力对数关系图2.验证横波的波长九与波源振动频率f的关系砝码加上挂钩的总质量m = 162.26g ;上海地区的重力加速度g二9.794

9、 m/s2 ;张力T 二 1.5892N,实验结果如表3 所示,表3给定张力的实验数据表f.-HzL cmn九.cmlg 九lg f50658095110125实验结果得到log九-logT的斜率非常接近0.5; log九-log f的斜率接近T。验证了弦线上 横波的传播规律,即横波的波长九与弦线张力T的平方根成正比,与波源的振动频率f成反比。图 5 波长对数-频率对数关系图【注意事项】1须在弦线上出现振幅较大而稳定的驻波时,再测量驻波波长。2张力包括砝码与砝码盘的质量,砝码盘的质量用分析天平称量。3当实验时,发现波源发生机械共振时,应减小振幅或改变波源频率,便于调节出振幅大且稳定 的驻波。【参考资料】1贾玉润 王公治 凌佩玲 大学物理实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171192陈骏逸 陆申龙 范伟民 弦线上波的传播规律实验装置的改进,大学物理实验,第16 卷第 1 期 2003.3:13153沈元华 陆申龙 基础物理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150116 修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