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观后感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052344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博物馆观后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博物馆观后感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在2012年9月上午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我仰慕已久的苏州博物馆。到苏州去看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一一苏州博物馆建筑,今天终于得以实现。这时我的眼中:苏州博物馆苑如一个楚楚动人的江南女子,端庄而秀丽的欢迎我的到来。我再次想起了 “大艺术书房”系列图书之贝聿铭谈贝聿铭主编肖关鸿先生所说,希腊缪 斯之神走向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走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不再是祭品, 不再是象牙塔,也不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缪斯也由女神变成了平民。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就如同装满传统文化经典的艳丽绣线,在承载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的绣布

2、里织出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在这个有 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中,建一座21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先生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当代建筑设计领域中,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公众熟知的建筑大师,是跻身于世界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之一。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 在家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 -狮子林渡过。20世纪30年代中期,贝聿铭先生远赴美国学 习建筑。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先生

3、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作品达70余项,获各类奖项50余次,1983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他在美国设计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楼等, 在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公共建筑。贝聿铭先生多梦想的 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使世界各地众多贝式建筑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由时年己85岁高龄的贝聿铭先生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投资3.39亿元人民币,于二00三年一月奠基开工,2006年10月6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 后,新华社等众多媒体评述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

4、出”是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它既在苏州古城以独特性、唯一性深深打上贝氏的烙印,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创新的一个里程碑。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已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它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19000余平方米,200626500平方米,和毗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更为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年10月竣工开馆。新馆包括修葺一新

5、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 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根据苏州博物馆的指引与导赏: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映衬,十分和谐。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用地下一层、 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我们看到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

6、配,清新雅洁,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构造上,独特的屋面形态,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的屋顶之立体几何形框体和 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以及木纹金 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创新的园艺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池塘、假山、小桥、亭台、竹林等组成 的创意山水园与传统林有机结合。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 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

7、,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 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当我步入博物馆內庭院茶园紫藤园时,吸引我特别留意了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贝聿铭先生将內庭院将內外空间串联,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互相连接而又布局精巧,庭院內外的园艺,互相依托,自然融于建筑。听导赏介绍:紫藤园里的两棵紫藤,还嫁 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我们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

8、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 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 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博的屋顶的造型。光影趣味是物境与心境的交融。“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 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光影图案。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 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

9、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 也一点不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 三角形的

10、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 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 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其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然而表达方式却又是全新的,错落有致的新馆建筑以深灰色石材为屋面和墙体的边饰, 与白墙相映,雅洁清新。 粉墙下设置了颇具创意的假山,一反传统的叠石假山,采用些较有 纹理的石片和石块,其中也有剖劈的棱角毕露的“险峰”,与传统湖石“瘦、皱、漏、透” 的审美特点迥然不同,却也“清、丑、顽、拙”,各显奇趣,与水中倒影难分轩轾,构成一 幅新颖的山水图景。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 加以创新运用于现代建筑中, 将传统艺术升华, 使我们更充分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我所见到的苏州博物馆,还印证了世界建筑设计界对贝老先生的赞评:“多变的设计和他不变的中国心,浓浓的家乡情”。那就是-周庄双桥,运河远帆;吴依软语,苏州评弹;碧螺春茶,苏绣承传;贝氏寄情,锦秀江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