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498319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与理解。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注释)尝:曾经。瞳子:瞳仁。1联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尝月下戏(_) A戏弄 B演戏 C玩耍,游戏(2)不然(_) A不错 B不对 C不像2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你用现代的话写一写。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会更明亮呢?”徐孺子答道:“_。”3和杨氏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那么他的回答智慧在哪里呢?请写出你的理解。_2

2、.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这段文字选自_。2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4)其人弗能应也。_4“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3、也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5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A.言过其实的人。B.说或做三思而后行的人。C.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的人。D.说或做不考虑后果的人。6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_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

4、首发语词)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_。围观者质问卖者这句话之前,心里的想法是_。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与盾?_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4. 快乐阅读。小古文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想想带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于:_没:_皆:_ 迸:_2第一句中的“群儿”和第二句中的“众”意思一样吗?为什么?_3朗读下面的句子时,停顿合理的是( )。A.群儿戏/于庭B.光/持石/击瓮/破之5. 课内阅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y y)也。二者不可得兼(jin qin),

5、_。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2把画横线的地方按原文填空。3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_6. 阅读理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加点词。示:_ 曰:_2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_3杨氏之子用一句“_”回应了孔君平的逗弄。其巧妙之处在于_。由此可见杨氏之子是一个_的孩子。7. 课内阅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

6、出。 诣:_乃: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曰: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闻:_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对话意思:_(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8. 课外阅读。守株待兔韩非子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i)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注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走奔跑,逃跑。耒(l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翼希望。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_(2)冀复得兔。_1请你用现代汉语把

7、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_9.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观书之法三则(节选)(宋)朱熹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注释):始:开始。其次:读着读着。中:读到一半的时候。方始:才能称得上。学:学习。1短文中的“疑”字可真多,我知道它的意思是_,我还能写一个带有“疑”字 的四字词语:_。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大意。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_3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短文内容体现的是“朱子读书法”中的(_)(填序号)

8、A循序渐进 B熟读精思 C虚心涵泳 D切己体察E着紧用力 F居敬持志4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_10. 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对话意思:_(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11. 课内阅读。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_);(有识则_,_),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_)。此三者缺一不可。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2曾国藩认为,读书要“三有”,即有_,有_,有_。3根据选段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文中的“志”是指“志向”,“识”是指

9、“知识”,“恒”是指“恒心”。(_)(2)“学问无尽”可以用现代成语“学无止境”来形容。(_)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中的句子的意思。_12. 阅读理解。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注释: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舍:舍弃,抛弃。不,通“否”。委:丢下,舍弃。引:拉。顾:回头看。1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去:离开 乃:

10、就,于是B.去:去掉 乃:才C.去:离开 乃:才D.去:去掉 乃:就,于是2选出下列句子意思正确解释。(1)待君久不至,已去。(_)A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B您等了我父亲很久他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C我父亲没有等您,已经离开了。D我父亲等了您不久,已经离开了。(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_)A朋友感到生气,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B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C朋友感到高兴,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D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A和别人相约同行,却相互推诿后离开了。B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C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和其他人先离开了。D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委托别人来,自己先离开了。3选一选,在括号中填上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A陈太丘的朋友 B元方 C陈太丘(1)(_)过中不至(2)(_)去后(_)乃至4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_和_两个人,通过对比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