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沉降观测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0486537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物馆沉降观测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博物馆沉降观测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博物馆沉降观测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博物馆沉降观测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博物馆沉降观测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博物馆沉降观测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物馆沉降观测报告(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沉降观测报告批准人审核人编写人 观测人提交时间:二零一三年七月十五日目录文字部分一、 概述二、 观测的目的三、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范四、 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4.1、基准点的布设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五、 沉降观测5.1、仪器与观测5.2、观测级别及精度5.3、水准线路的观测限差5.4、观测时间六、 沉降数据统计分析6.1、沉降量及倾斜度分析6.2、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七、 沉降数据评价八、 结束语图表部分序号图表名称张数备注1沉降观测成果数据汇总表7其中沉降与时间1张2P-T-S(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10每2点为1个曲线图3基准点及观测点布置平面图2基准点、观测点各1张4/

2、文字部分一、 概述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工程由庆城县卫生局筹资建设,陕西晨光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甘肃有色工程勘察研究院勘察,甘肃鑫辉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庆阳天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庆城县质检站监督。该工程为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9100,其中大殿建筑面积4627 ,主体4层,养生堂建筑面积1726,主体3层,名医馆建筑面积为2350,主体3层。地基基础工程简况:本工程基础为DDC桩,总根数为11812根,按桩距800,排距693,等边三角形布置,桩径400mm;养生馆是筏板基础、正殿是条形基础、名医馆是独立基础;回填用2:8灰土,灰土用灰土拌合机拌制,最优含水率保持在17.5%左右

3、,最大不超过20.5%,最大干密度1.55g/cm。主体结构工程简况: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属群楼建筑既“三楼一体、南北相依”古建筑群。整体几何尺寸是:南北1-16轴长114.6米,东西A-J轴宽48.6米,其中1-5轴(养生馆)南北宽29.6米,东西A-H轴长43.2米,12-16轴(展览馆)南北长52.2米,东西C-J轴宽36.9米,12-16轴(名医馆)南北宽29.6米,A-H轴东西长43.2米,从层高和建筑总高度来看,分布不均,层高和高度均不一,其中1-5轴设地下室一层,层高4.5米,1-5轴和12-16轴地上均设二层建筑物,其层高均为4.2米,屋面层高为4.9米,总高度两楼均为13

4、.3米,6-11轴一二层均为5.4米,三层为4.1米,四层为4.65米,屋面为8.7米,总高度为28.25米,总建筑面积8837平方米。其中地下室758平方米,地上8079平方米,均为框架结构。建筑工程等级一级,建筑防火分类为一类,耐火等级为一级,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抗震等级为3度,本建筑物设计试用期限为100年。二、 观测的目的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地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状态现象时,使得各方都能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人生工程质量安全。三、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

5、准规范在沉降监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四、 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4.1、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度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BM1和BM2。详见附录2(基准点及观测点示意图) 。其高程系统为独立高程,其中BM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相对高程,BM2高程是以BM1为基准,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为全面反映建筑物的变形特征,并结合观测

6、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地质情况。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布设于建筑物的首层位置,共布设18个观测点,其编号为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详见图表(基准点及观测点示意图)。 五、 沉降观测5.1、仪器与观测使用仪器为Trimble-DINI0.3电子水准仪,锢钢水准标尺放大倍数32倍、孔径40mm。SH:高差总和Db、Df:前后视距和dZ:闭合差HD:水平距离h:高差观测:由绕该楼房一圈的沉降观测点构成小的水准闭合线;在该楼中,取一沉降观测点和基准点构成大的水准闭合环。观测时先测小环,再测大环。资

7、料分析时,先平差大环,再算各个小环。为了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确定性,观测时自始至终遵循了“五定”原则,即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稳定;所用仪器设备稳定;观测人员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基本固定。共进行了十三次观测。5.2、观测级别及精度沉降测量精度为二级仪器读数精确至0.01mm5.3、水准线路的观测限差沉降观测环线闭合差1.0 mm=4(n为测站数) 5.4、观测时间2012年05月15日开始2013年07月15日结束六、 沉降数据统计分析6.1、沉降量及倾斜度分析1#沉降量14.52mm,2#沉降量15.09mm

8、,3#沉降量16.68mm,4#沉降量15.01mm,5#沉降量17.44mm,6#沉降量17.35mm,7#沉降量16.15mm,8#沉降量15.75mm,9#沉降量17.39mm,10#沉降量16.77mm,11#沉降量17.96mm,12#沉降量16.50mm,13#沉降量16.00mm,14#沉降量16.06mm,16#沉降量18.26mm,18#沉降量16.06mm。(备注:由于条件限制,15#、17#未观测)该建筑物倾斜度16#沉降量最大,大殿6#、7#、8#与14#、16#、18#比较,平均沉降差值0.37,该建筑物倾斜度为1310-4度2310-2。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承重

9、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中、低压缩性土为0.002,高压缩性土为0.003。对于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为0.004(备注:倾斜是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该四层楼房的倾斜角最大没有超过arctg(0.004)=0.23度6.2、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主体施工阶段,荷载逐渐增大,沉降量也逐渐增大,一直到主体现浇完成,填充墙及装饰施工完成,荷载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降量逐渐趋于稳定。第十三次与第十二次观测时间间隔60天;第六次与第七次观测间隔时间60天左右,其余观测时间间隔均为30天左右,具体观测时间详见“沉降观测成果表”。本建筑群为三至四层,建筑物荷载不大,地基基础又为DD

10、C桩,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周围没有水浸泡,故根据内因和外因以及沉降观测数据曲线图确定,施工工程中荷载的增大,沉降量的增大为正常的现象。最后100天左右的稳定为建筑物正常的稳定阶段。七、 沉降数据评价观测数据见观测成果表,表内列有各次各观测点的相对高程、本次沉降、累计沉降、沉降速率等参数,并绘出了各观测点的时间、沉降量曲线图,通过对沉降观测资料分析可知:名医馆沉降均匀、其次养生馆沉降也比较均匀,展览馆正前方沉降略大于背面沉降。从第十一次观测开始逐步进入稳定阶段。八、 结束语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和观测成果表、沉降量与时间的的关系曲线,在现有荷载条件下,建筑物最后次测量平均沉降速

11、率小于0.01mm/d。平均累计沉降量为22.05mm、最大18.26mm、最小14.52mm。按照标准规定:建筑物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0.04mm/d时,评为该建筑物进入沉降稳定阶段。测点沉降速率皆满足(0.010.04mm/d) 的标准。故该建筑物沉降进入稳定阶段。由于该建筑群建造于黄土塬湿陷性粘土区域,今后必须完善排水,由于常年的雨水冲刷导致排水功能失效时,应该及时维修,保证排水系统工作正常,防止由于地基基础进水导致不均匀沉降。图表部分沉 降 观 测 成 果 表 (一) 测次一二三观测日期2012-5-152012-6-152012-7-12间隔(天)03028工况布点(初次高程) 地

12、下一层混凝土现浇完成(晴24) 一层混凝土现浇完成(晴28)测点NOH(m)H(mm)本次沉降(mm)累计沉降(mm)沉降速率(mm)H(mm)本次沉降(mm)累计沉降(mm)沉降速率(mm)1#1.075401.073881.521.520.0511.072721.162.680.0412#1.126321.125460.860.860.0291.124111.352.210.0483#1.072581.071231.351.350.0451.069781.452.80.0524#1.084561.083021.541.540.0511.081691.332.870.0485#1.09258

13、1.091690.890.890.0301.089711.982.870.0716#1.134171.132501.671.670.0561.131251.252.920.0457#1.152381.149872.512.510.0841.149490.382.890.0148#1.099211.097871.341.340.0451.096521.352.690.0489#1.222451.221480.970.970.0321.21951.982.950.07110#1.063851.062501.351.350.0451.060122.383.730.08511#1.182471.179

14、632.842.840.0951.177981.654.490.05912#1.156781.155421.361.360.0451.153451.973.330.07013#1.542781.542230.550.550.0181.541141.091.640.03914#1.689311.687841.471.470.0491.686511.332.80.04816#1.884521.882442.082.080.0691.880921.523.60.05418#1.267891.266201.691.690.0561.264731.473.160.053沉 降 观 测 成 果 表 (二)测次一四五观测日期2012-5-152012-8-172012-9-10间隔(天)03623工况布点(初次高程) 二层混凝土现浇完成(晴24)三层混凝土现浇完成(多云22)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