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写作特点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0480139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自清写作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朱自清写作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朱自清写作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朱自清写作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朱自清写作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自清写作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自清写作特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自清写作特点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 他的抒情散文脍炙人口。散文专集有背影、欧游杂记、 你我、伦敦杂记等,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 生活感受,他敏锐地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以极其简练 的白描写法,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作者倾注于 人物形象中的感情力量,扣人心弦,引起读者对社会对人生 深邃的思索,与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发生共鸣,增添了散文 的感召力;他的散文构思缜密精巧,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在 自然质朴中见到独特的情致;为文如作画,浓墨重彩,工笔 细描,画出了各“景”中特有的意境;词语细致精当,形象生 动而有韵味。一、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色是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

2、 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只有一千五百多字,既没有深 奥的哲理,更没有华丽的文词,却那么动人,使人读后久久 不能忘怀。原因在于作者是以最诚挚的态度抒写人生中平凡 的一幕!“依我看这就是全部因为写的是真情、至情,是父 子情深这样一个文学话题这样一片真挚感情的人叙写, 不论它是否与人性论、人情论、人道主义这样的理论大道理搭界,毕竟总是最能扣响人们的心弦,引来心坎深处的深深共鸣的。”首先,主要是作者能够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提 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细端末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透 过对背影的描写,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而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地跃出纸面。描写背影时最先显现 于读者眼

3、帘的,是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的形态,色调十分浓重。这一高洁的素描,不 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给人以憨厚朴实的印象,而且为下面 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紧接着写他的动作,先是“蹒跚地 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继则“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 月台”,最后推出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特写镜头:“用手攀着 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样子”。这里写的是背影,实际上揭示的是父亲内在的感情, 透过那手脚并用,努力攀登的背影,使人们真切地窥见到他为儿子不惜劳苦的深情!通过凝练的文笔以态传神,揭示主 旨,这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典型手法。作者写父亲的对话都 很简短,只有四

4、次,但话短情深。四句都集中在送别时,这 些话可谓语语平常,再简朴不过了,但其中却是蕴含着千情 万绪。其实作者当时已是二十岁青年,来往北京已多次了,但父亲心目中他仍是个孩子,因而如此牵肠挂肚,一百个放心不下。在这里,对话实际上是一种揭示心理的手段,它把 父亲临别时的心绪、情态及对儿子无限怜惜、体贴、依依难 舍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就加重了“背影”在人们心 中的分量。从上可见,“背影”之所以如此动人,关键是作者 有深刻的体会,正如他所说的,“仔仔细细下一番功夫,才 能写出种种心情和关系”。 这种全物察真的态度正是朱自清 缜密细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鲜明表现,而“背影”的魅力也恰 是由这一“工夫”

5、得来的。其次,“背影”的动人处还在于作者倾注于形象中的感情 力量。在谈到背影成因时,朱自清曾说,这是因为他当 时接到父亲的来信,其中说他“膀子疼痛得利害,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看完信他泪如泉涌父亲 待他的许多好处,特别是浦口车站分别的情形,“想起来跟 在眼前一般无二”。可见文章是在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 成的,但作者并没有以抽象语言表述自己对父亲的刻骨思 念,而是把感情熔铸于为自己所塑造的形象之中。作品写父 亲均从“我”的视角出发,三次“背影”都是从“晶莹的泪光”中 映现出来的,儿子眼泪和父亲背影的交相融汇,从“背影”这最佳角度下笔,大大增强了形象内蕴的浓度,把俗话所说

6、的“人之常情”跃然纸上,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产生一种扣人心弦的力量。此外,在作品里,作者也没有向读者直接诉说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相反的却是不断叙说自己的悔恨心情,后悔当年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 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真太聪明了”。作者巧妙地以悔恨 来反衬思念,从而使思念之情显得格外深沉了。因此,通过“我”对“背影”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很自然地会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引起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深邃的思索。朱自清成功的散文创作,当然不止背影,他的给 亡妇、儿女等,同样以肺腑之言感染着无数读者;他 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写景抒情中不忘自我,而荷 塘月色更是以不忘社会的独特心境贯穿始终

7、,即如春 和绿这样的景色描述文章也能给读者深深感受到一种热 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读他的作品 就像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亲切切的谈话。二、朱自清散文的第二大特色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是一位诗人,所写散文自然 不失其诗人本色。 荷塘月色是他抒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写于 1927年 7 月他在北京清华大学执教时期。清华园是一个平 常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 富有诗意照一般来说,荷塘容易描写,月色则则较难描写;画家做画,不怕画断山衔月,就怕画月色,因为月景的波光林影时刻在变幻着,很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然 而,朱自清却能够把一个月夜死荷

8、塘写得那样的饶有生意,不愧为现代语言大师;我们在这短短的荷塘月色里,看不到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作者只凭着一时的感 受,委婉细致地写来,却十分迷人。作品中的景,重点自然 是“荷塘月色”。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把“荷塘”和“月光” 表现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则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手 法高明,方式多样,有时甚至不着一点痕迹。这种不同于直 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是需要我们潜心观察,悉心体会的。比 如写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 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既客观地写出了荷塘 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来到“这一块天地”时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对荷叶的描写,不

9、禁使人联想起天鹅湖里小天鹅们的圆圆的挺挺的裙子,再看作者笔下 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 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那荷花的洁白,晶莹美好, 不仅是月光下荷花的写实,更是作者对荷花深情厚爱的体 现。即便是写荷香,作者也绝不肯作平庸的描写,而是借助 通感,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比喻这随着微风飘拂而 来的似断还续的缕缕幽香,以引起人们美好的情思。风过荷塘是一瞬间的现象,但也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观察,他形容 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连不能见一些颜色的流 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脉脉”含情啊!对于月光的描写,作者

10、 描绘了它照在夜间塘面上的氤氲水气所形成的“薄薄的青 雾浮起在荷塘里的美的景观,和照在花叶上所涂上的象在牛 奶中洗过一般”的柔和的色调,在这两个比喻的基础上用“又 象笼着轻纱的梦”来表示置身于这种境界所引起的梦幻似的 感觉,而这三种意象的朦胧飘渺,将作者当时的不满黑暗却 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却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心 理与自然景观和谐的契合起来。最后写由采莲联想到梁元帝 的采莲曲和南朝乐府西洲曲,并引出对江南水乡的 怀念,这实质仍是写作者对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 是在“颇不宁静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层怀古之情和乡思之 愁。就这样,原只是清华园中僻静少人的一角,在朱自清的 笔下,却充满

11、诗情画意。不愧是一代散文巨匠!三、朱自清散文的第三大特色便是文质并茂、富有情致。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长,构思更见匠心,背影的 出奇制胜便是如此。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 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 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 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 )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 之痕。朱自清的散文,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有口皆碑。在质 朴中见风华,其人如是,其文也如此。就以绿为例,写 游仙岩梅雨潭,并无人为的曲笔,但写景色之美,不在“景” 上做文章,却在“色”上下功夫,抓住一个“绿”字,写尽了梅 雨潭之诱人可爱!文章给人的艺术美感与古代散文中的小 石潭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桨声灯影里的秦

12、淮河 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七板子” 的雕栏、家具、家具上的大理石、玻璃、灯彩、光影都 用表现各种色彩的词语细致形容。再如荷塘月色中的“淡 淡的”、 “田田的”、 “亭亭的”、 “脉脉的”、 “阴阴的”,还有“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隐隐约约”,等等26 个叠词的运用 使得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篇文章中朱自清是通过文字的描绘,构成油画般的效果 的,他在记述自然景色时,写出自己细致独到的观察,进行 加倍的描写,运用泼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这种工笔 画的作风,是由于他的词藻华美、精雕细刻,像这样加倍的 描写,才保证他画幅中的许多形象,达到十分精确、丰满和 浑厚的程度。他这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文字,一点儿也为显 出斧凿之痕,在这些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情韵的文字底下, 更显得是蕴藏了十分饱满的形象。朱自清尽力用文采去渲染 和烘托形象,这正是他运用词藻的高超之处!另外,我还总结了以下:一、缜密精巧的构思二、真挚深厚的感情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三、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望可以采纳满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