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458039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启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视角: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卢荣善内容提要:日本农业在农户小规模经营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第一,最 大限度地将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到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低临界规模以上第二,工业 和城市扩散以适应农民兼业和促进农村发展;第三,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以促进农业;第四,政 府财政对农业高补贴;第五,充分发挥农协的组织化作用”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日本 相比有差距”日本的经验有的对中国借鉴价值较大,而有的借鉴意义有限”借鉴价值较大的是 以上第一!第二和第五方面,这三个方面便成了现阶段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日本经验;中国条件差距;

2、若干途径按照古典经济学中的农业微观经济模型,小农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如经不起风险!不能吸 纳机械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不能实行企业化管理等,因此,与农业现代化是不相容的”日本是 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至今未能建成欧美澳式的现代大农场,但却实现了农业的高度现 代化”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在中国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如何推 进农业现代化?这些就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一!日本农业家庭小规模经营基础上农业现代化成因(一)最大限度地将农户耕地经营规模扩大到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素最低临界规模以上 日本人均耕地不足0.04公顷X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致力于耕地的流转

3、和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以改变小农经营模式”1958年5经济白皮书6中就提出小农经营已不 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1961年颁布了 5农业基本法6,试图通过扩大农户经营规模以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1962年新修改的5 土地法6废除了农户拥有耕地面积的限制;1970年对5 土地 法6进行了修改,废除了对农业租佃的限制,鼓励出租和承租土地,发展核心农场以及协作经营! 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的耕地使用权流转,以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关谷俊作(中译本),2004)”与以 上法律指向相配套,日本在各个时期的有关农业方面的税收!财政补贴和投资!信贷等政策都是鼓励农户经营规模扩大的”最近的例子是2005年,农林水产省 改

4、变了水稻生产的补贴重点,其规模标准是:北海道为10公顷,其他都府县为4公顷,集团经营 者为20公顷(田中景,2004)”日本因耕地特别珍贵而地价高昂,加上社会保障程度低,农民惜售 耕地,政府虽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小农户经营体制问题但是,其法律和政 策的实施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以1980年为例,骨干农户占农户总数的22.6%,拥有耕地占全 国耕地面积的48%,其产值占当年农业产值的61%(张文伟,2001)”到2004年,日本全国户均经 营耕地达1.5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为0.97公顷,分别为中国的3倍和5.7倍(农业部课题 组,2005)日本的骨干农户达到了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

5、素的最低临界规模)95)X2000年日本耕 地面积为483万公顷,总人口为1.2703亿,人均耕地为0.038公顷”数据来自关谷俊作1日本的 农地制度(中译本以上,这一规模亦是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最低临界规模”如今,日本农业是 高度现代化的,诸如农业机械化!单位耕地的化肥使用量等多项反映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均超 过欧美”另据报道,日本建立在农户小规模经营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成本是极为高昂的,其生 产成本和农产品价格是世界上最高的,目前,大米的价格是美国的4倍,小麦的价格是美国的6 倍,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张文伟,2002)日本政府仍在一如既往地执行扩大农户经营规 模的政策和法律”(二)工业和城市

6、的扩散以适应农民兼业日本工业和城市分散布局战略的出台是缘于下列原因: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曾几度出现农 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快速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中,农民从事空间上的大跨度兼 业,由此导致了大城市的过度拥挤,农村人口过疏和农村区域社会功能的衰退(祖田修,2003) 为了追求城乡的均衡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便着手实施 工业和城市分散化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地区通过村町合并,建立中小城镇(宋 杰,赵韩强,2001)为此,日本先后颁布了 5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6!5新事业创新促进法 6!5关于促进中心小城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

7、的法律6等等,旨在促进大城市工 业和人口向农村地区流动”到了 1962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个/全国综合开发计划0,提出了利 用大规模建立新据点的方式,扩散城市工业来振兴地方经济,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别的方针”该 计划鼓励工业向农村地区和工业过疏地区发展”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引导下,城市工 业纷纷进入农村,农村迅速兴起了大批的中小企业和小城市”工业和城市在空间上的重新布 局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迅速增长,从而为农民的就近兼 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王慧,2001)”(三)以强大的外向型工业带动农业日本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出口贸易占很大的比重1955)1975年,日本出口

8、贸易以高于世界出 口增长率2倍的速度迅猛发展”同时,出口结构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最初的纤维制品!棉制 品和杂货迅速转向钢铁制品!船舶等重化工业产品,再转向机械!电子器械和轿车等”由出口贸 易带动了日本经济长期以 10%以上的速度增长(桥本寿郎,长谷川信,宫岛英昭(中译 本),2001)”1960)1969年,日本的机械工业增长了 5倍,钢铁工业增长了 3.2倍,化学工业增长了 2.6倍(揭新华,2002)与早期的英国依靠150倍于本土面积的殖民地市场发展自己的工业相类 似,日本的现代大工业和城市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国际市场需求拉动起来的”日本现代大工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9、个方面(1) 以工业积累的雄厚资本和财政收入发展农村教育和农业科技1965)1973年,日本的公共教育 投资年均增速为17.6%(侯力,汪晓红,2004),很快建立起了完备的教育体系,大力培养现代农民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是惊人的”优良品种的培育!化肥和农药的生 产!科学栽培技术的研究,农业水利的兴修等取得了卓著的成效(2)为农业提供机械化装备 到了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农村劳动力发生短缺,从而使机械化生产有了必要,而城市已经高 度发达的机械制造技术又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可能”从1961年开始,日本结合本国山地多!地 块狭小!分散的特点,研制各种农业机械”到了 1

10、967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该年手扶拖拉机普及率达到90%,全国机耕面积达到66%,其中水稻机耕面积为90% 与此同时,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烘干机迅速增加,并开始向中大型机械发展”如今,日 本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超过了欧美各国(李群,2002)(3)现代大工业及时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 ”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非常之快1960)1965年,平均每年从农业中转移出的劳动力 为64万人;1965)1970年,年均转移53万人1955)1970年,农业就业人数从1611.1万人减少到 1008.7万人,共减少了 602.4万人”经过20年的转移,到1975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率从

11、40.2% 下降到13.9%;到1998年,进一步下降为5.2%,而第三产业就业比率上升到63.3%(宋杰!赵韩 强,2001)日本城市现代大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及时吸纳,为农业生产要素 重组!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农户收入的提高提供了极好的外部条件)96)卢荣善:经济学视角: 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四)以雄厚的财政实力对农业实行高补贴与强大的现代工业和城市经济相适应的日本政府财政实力相当雄厚,这就为支持农业的迅速 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日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对农业实行高补贴的国家之一”1986年,世界各国 政府发放的农产品价格补贴总额约为1100亿美元,其中日本一个国

12、家就高达400亿美元,占 1P3以上1990年,日本中央财政的农业预算支出为23784.7亿日元,其中用于各类农业补贴的 支出竟占近70%另据经合组织调查,2000年日本农业的补贴占GDP总额的1.4%,而当年的 农业总产值才占1.1%,即农业补贴超过农业总产值”从农户的年收入来看,日本农户年收入的 60%来自政府的各种补贴”日本政府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农业现代化设备!农业贷款!农产品价格和保险五大类,其中农 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户农业现代化装备的购置等支出,绝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承担,需要农户支 付的比重很小(周建华,贺正楚,2005)”(五) 充分发挥农协的作用日本有全

13、国统一的!遍布乡村的!庞大的农协组织体系”上有全国的农协联合会,下有综合农协, 也有专业农协,全国99%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协”日本农协具有强大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对会 员的生产经营!生活等服务几乎无所不包”如为会员农户采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销售农产 品!金融服务!加工!育苗!育种!储藏!农机具维修!生产技术和发展计划指导!医疗保健!房地产 信贷!邮政!农民的婚丧等等”日本农协不以盈利为目的,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有效地解决了 单家独户所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生产经营和生活问题;在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了 桥梁,克服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经营效率”另外,日本政府以政策 和法

14、律对农协实行强有力的保护,从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多方面支持农协的运行和发展;同 时,通过农协贯彻落实政府的农业政策(刘淑云,2005)”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差距(一) 农户经营规模过小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据钱贵霞!李宁辉等人(2006)对经营规模最大的粮食主产省份的调查:2002年,中国粮食主产 区户均耕地为0.714公顷,人均耕地为0.183公顷,劳均耕地为0.277公顷,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分 别为户均0.513公顷!人均0.099公顷和劳均0.393公顷另据农业部课题组(2005)披露,200年 中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7公顷,农村户均经营规模不到0.55公顷”同年日本农

15、业 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相当于中国的5.7倍,户均耕地面积相当于中国的3倍”中国农户经营规模 如此之小,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1)自给比重高,商品化程度低导致农业生产发展动力 不足”农户因规模过小不利于专业化分工,一般倾向于多种产品的生产”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户 同时从事2种以上产品生产的占90%以上,其中有农户生产10种以上的产品;全国农产品的 综合商品率只有50%”这种没有摆脱自然经济状态的农户经济体由于缺乏追求利润的内在动 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必然惰性很强(2)不能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没有成本核算,投入) 产出比低(3)不能有效地吸纳较大型的现代生产要素和承接外部投资”(4)不能与现

16、代化 服务体系和大市场有效对接”这一命题的含义是,因农户小而分散,造成从事交易的任何一方 都存在着交易成本过大和风险过高的问题,从而导致交易量的减少(5)农户农业收入不能持续增长”现代 农业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农场规模决定农场的农业收入”目前,中国农户的年均农业经营收入只有1000 元,资产收入不过50元”在农户耕地规模不能扩大和农业技术不能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农业 收入的持续增长几乎不可能(卢荣善,2006;洪民荣,2005;石磊,2005)”(二) 兼业化程度低,兼业收入增长缓慢与日本相比,现阶段中国农民的非农化兼业呈现出以下 几个特点:(1)兼业户在农户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小2003年,中国进入城镇打工的农民工为 1.139亿,绝对数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只占农劳动力总数的23.2%也就是说,有76.8%的农民 没有非农兼业收入,其收入完全来自农业(白志礼,2006)(2)兼业收入低”农民的人均兼业收入 2004年为39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