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被动语态对比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043480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英被动语态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汉英被动语态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汉英被动语态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汉英被动语态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汉英被动语态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英被动语态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英被动语态对比(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汉英被动语态对比姓名钟芳杰学号201002040638学院文学院年级2010 级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任课教师张幼军汉英被动语态对比10 级汉语国际教育 钟芳杰【摘要】汉语和英语都存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即语态这一语义 范畴。语态表示动词的主语与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间的主动或被动的关系。本文主 要研究被动关系的使用。汉语是分析型语言,英语是综合-分析型语言,尽管语态 这一语义范畴是共有的但是在语法意义、表达方式、使用条件、使用原因、语义特 征、语用表达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进行 对比阐述,达到求同寻异,掌握使用规律的目的。【关键词】 语态 句法被动句 意念

2、被动句 语义 语用 汉英对比语态这一语义范畴包括主动语态即主动的主谓关系表示主语代表的事物为动 作的施事者,这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被动语态即被动的主谓关系,表示主语代表的事物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语态也是英语和汉语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 主谓关系。本文将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分析两种语言中的被动语态。一、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对比汉语和英语表达被动语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句法被动句一种是意念被 动句。句法被动句是一种具有被动标记的形义兼备的被动句,被动语态可以清晰地 体现在句子的结构或词汇的使用上。意念被动句则是以主动的句法形式来表达被动 意义的句子,它没有被动的标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

3、句法被动句句法被动句是一种较为正规的被动句,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因而相对较容 易掌握,对比也较为明显。英语句法被动句的使用较汉语普遍。1、汉语句法被动句包括典型和非典型两种:典型被动句是由典型的语态助词“被”构成的,即“被”字句。被字句后面 可以接施动者也可以不接施动者。基本形式为:主语+被+动词+其他成分。例:小女孩被雷声吓哭了。例:小女孩被吓哭了。非典型被动句是由非典型的语态助词“叫、让、给、由”等构成的。除了 “给”其他的后面都必须有施动者出现。例:帽子叫风吹跑了。帽子叫吹跑了(X)例:帽子给(风)吹跑了。2、英语句法被动句基本形式是:be+v-ed和get+v-ed。前者是英语中较为典

4、型的表达方式既可以表达动态的被动关系又可以表达静 态的被动关系。而后者是新兴的表达方式,只能够表达动态的被动关系。例: The tree was uprooted by a strong wind./The tree was uprooted when we passed by.例: He got caught by the police for driving after drinking wine.3、汉英句法被动句对比:在该层面上,相同点:1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外在的标记, 汉语中的“被、给、由等,英语中的be+v-ed和get+ v-ed; 2两种语言中句 子的主语即受事都

5、是放在句首;施事可出现也可不出现;3谓语一般不是简单的 动词,通过不同的方式使之含有完成或结果的意义。不同点:1在句法被动句的表现形式上汉语和英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动词是 否变形:汉语的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动词同形,要表达完成或结果意义是通过添加附 加成分来实现的,例如:书被水弄湿了。英语的被动态动词必须变形加ed,并且 英语动词be作为一个独立的谓语动词需要根据时态变形。例:Many books on the subject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past three years.2在汉语的句法被动句中,施事如果出现时直接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助词 被、给等的后面。但

6、是在英语中,施事需要通过介词by引进并且是放在谓语动词 的后面。汉语中的“被”后接施事与英语中的by+施事是不同的,汉语中不管施事 出现与否,被都是必须存在的,本身就表示一种被动的语法意义这与“把”字本身 表示“一方作用或影响另一方”的语法意义是类似的。 “被”这个字在古汉语中 是及物动词,意义为“遭受、加以”。东汉以后,由于佛教的影响,它才语义虚 化,成了表示汉语被动句的一个主要词汇标志。“被”的主要功能是表示主语和谓 语动词的被动关系,而不是引出施事者。而英语中的by则是一个纯粹的介词来引 进施事,如果施事不出现那么介词by是不需要出现的,它是为施事而存在的。二意念被动句意念被动句是表达被

7、动语态的另一种形式,它没有形式上的标记,形式上主 动,意义上被动。1、汉语意念被动句汉语中如果受事主语不可能是施事者或不会被误解为施事者时, 一般不用 “被”字句, 而用意念被动句。意念被动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含有被动意义的 词语或结构组成。常见的有“受、挨、遭受、蒙受、得到、加以”等加及物动词以 及“是的”“在中”“加以予以”结构。例:可怜的他从小就挨冻受饿。 例: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例:橘子洲的花木是新种的。 例:城市交通要加以改善。另外一种是汉语中俯拾皆是的,句子既没有形式标记又没有含被动意义的词 语和结构,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主要是通过逻辑关系去理解。例:这本书看完了。例:问题还在

8、思考中。例:图书馆打扫得干干净净。 例:这孩子惯得越来越不像话了。2、英语中意念被动句英语中可用在意念被动句中的动词差不多有100多个(大部分是基本动词)。例如:act, bake, cou nt, cut, damage, feel, fill, kill,le t, look, make, peel, read, sell, taste, wash, w rite 等等。例: Water heats easily.例: The meal is cooking.此外还有几种情况下主动表被动。(1) 当一名词被have, give, show支配,其不定式需用主动式来表示被动意 义。例:I h

9、ave some letters to answer.(2) 在there be句式中,用来修饰主语的不定式可用主动语态也可用被动语 态, 不过侧重点不同。用主动式作定语强调的重点是人, 用被动式重点在物。例:There are still many things to take care of.还有很多事需要去照 料。(3) 在某些表示性质的形容词+不定式结构中,不定式有被动意义,并与句子 主语成动宾关系但用主动式。例: Cars can be dangerous to drive.3、汉英意念被动句对比汉语和英语中意念被动句的相同点主要是二者都是用主动形式来表达被动意 义的。被动句的主语是

10、动作的受事者多为事物,它一般不能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 的动作所以不会被误解为施事者。有时也可以是人 、动物等,能发出动作但在特 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个主语不会发出谓语动词所发出的动作也只能表示动作的受事。 这里主要主要介绍两者的不同点。汉语中意念被动句的主语多为确定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一般不能是 一个简单的动词,往往有状语、补语、动态助词“了”、“过”等修饰 。英语中 意念被动句中的动词或动词词组大都是不及物动词,其后往往用easily, well等 副词修饰。有时是作为一个简单句而存在,有时有状语修饰。汉语和英语中的意念被动句在转换成句法被动句上有差异。汉语的意念被 动句往往有与之相对应的句法

11、被动式,而且结构语序语义都不会改变只需要加上语 态助词即可。例如:这本书看完了一这本书被我看完了。但是在英语中描写主语状 态或者特性的意念被动句不能够转换成句法被动句。例:The door wont lock. 而另外一些可以转换但是语体色彩会发生改变。例:The dishes are cooking. The dishes are being cooked.汉语的意念被动句远比英语丰富。一方面是因为英语是综合-分析型语言 注重形合,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通过语言形式手段连接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 系,注重结构和形式手段,比较严密。语态标记和动词形式融合且动词形式受主谓 关系一致的制约,主语的省

12、略受到限制。而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注重 意合,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式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内在语义传达出来的,注重 的是功能意义比较简洁。另一方面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汉民族强调人的主体意 识,重悟性,因而施事在概念中就固化为人,在表达中即使将施事省略了,人们也 心领神会,理解不会受到影响,“一个动词既具有主动意义, 有具有被动意义。这 已经成为中国人语感的一部分。由此, 汉语中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意念被动句。” 而在西方,强调的是客体意识,主客体分明,因而在英语使用意念被动句远远少于 句法被动句。二、被动语态的语义对比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被动语态,但是它们在语义上并非是完全一致的。相对

13、于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上的外在差异,这种语义上的差异更是内在的,深层的,也 是不易察觉的,语义上的差异主要是体现在谓语动词上。一语义色彩对于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汉语和英语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传统上是带有一种不愉快不满意甚至是不幸的感情色彩 的。句子的主语即受事往往是被动地承受某一动作的影响而产生某种结果,并且被 字句所叙述的行为多表示主语不愿意发生或者受到损害的。例如我们可以说“书被 撕破了”但往往不说“书被认真地看了。”当然随着语言的发展,被动句的使用范 围扩大了,也可以带褒义或中性的动词了。例如“她被老师表扬了。”但是还是以 表达不愉快的感情为主。英语中被动句则是一种客观的不

14、带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这可以从被动句在 各种文体中的使用频率体现出来。英语中被动句在科技、新闻中的使用高于在小说 和会话中,而科技、新闻本身是理性和客观性较强的文体。因此英语中大多数的主 动句可以转换成为被动句,也是英语被动句多于汉语的一个原因。二语义施动汉语和英语在被动句的使用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句子的主语是谓语 动词的受事,也就是说谓语动词是有施动对象的,那么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 动词往往是及物动词,能够带宾语的。在汉语中有极少的情况不及物动词用在被动句中种情况是动宾结构的双音节 不及物动词,如“撤职、罢官、停业”等。这是因为汉语拥有独特的动词构成方 式,诸如“撤职、停业”等此类

15、动词,事实上是一个动宾结构,但结构上却是一个 词。因此,这种不及物动词可以构成被字句。例如“ 他被撤职了。”另一种情况是 施动性的不及物动词,如“感动、震惊”等。此类动词的施动者可以使受动者发生 改变,因此尽管是不及物动词,仍能构成被字句。例如“她被这部电影感动了。” 上述这类动宾结构和施动性不及物动词其实仍具有及物性的特征,只是这种及物性 没有体现在表层的语法形式上。另外谓语动词必须要对主语产生某种影响,并使之发生某种改变出现某种结 果。也就是说谓语动词的施动性必须很强,相反,如果一个动词不含有施动性语义 特征,就不能构成被字句。例如关系动词如“是、属于、姓”等,能愿动词如“应 该、可以、能够”等及大多数心理动词如“害怕、担心、希望”等,尽管这些动词 都是及物动词,但由于不具有施动性语义特征,就不能构成被字句。被动句要求动作产生一定的结果,动作结果的表达上汉语和英语的动词是有 差异的。英语的动词往往细化本身显示结果而汉语的动词往往是只表示动作而不指 明结果的,除了部分动结式和动趋式双音节动词以外,要表达结果就需要附加成 分。例如以动词“撞”为例来说明。“撞”的结果可能是撞了(havehi t),撞倒 (knockdown),撞伤(hurt),或是撞死(kill),因此要构成合乎语法的被字句就必 须要补充清楚“撞”的结果。三、被动语态使用原因及条件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