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环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0434588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财务管理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财务管理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环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财务环境分析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例财务管理环境,或称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 外各种条件的统称。环境构成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条件。企业财务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下 进行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企业的资金的取得、运用和收益的分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资金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企业成本的高低、利润的多少、资本需求量的大 小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企业的兼并、破产与重整与环境的变化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财务管理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自己所面临的各种环境。财务管理环 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等。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

2、财务管理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体制、经济周期、通货膨胀、 市场竞争、市场季节性等。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主要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内容等方 面产生的巨大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组织。2、经济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如国家的产业政策、财政法规、经济体制的 改革方案等。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和法规都是用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其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主 要体现在一些财务目标模式和财务决策方向上,如国家产业政策对一些产业的鼓励或限制, 就决定了企业的投资决策目标和方向。按照主流经济学精英划分,

3、中国经历了两个三十年,即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前三十年 是毛泽东主政的计划经济时代,而后三十年是邓小平主政的自由经济发展时期,也就是厉以 宁先生所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代。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般说来,计划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特别是国民经济有计 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通过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管理和调节的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强调的 是政府这一 “有形的手”对经济的干预作用。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 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 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

4、下,企业 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 就会受到制裁,甚至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 的运转。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的配置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的:一是中央计划部门对社 会的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全部信息;二是全社会利益一体化,不存在相互分离的利益主体。随 着经济的发展,这两个前提越来越难以成立。从信息方面来说,在当今经济发展阶段,人们 需求极其复杂,变化极快,由此产生巨大信息量。另外,由于地方、部门、企业利益的相对 独立性,传递信息中也有失真的情况。所以,中央计划部门要准确掌握这样巨大的信息量, 并迅速做出

5、反映,编制成一个统一的、各部分相互衔接的计划,并层层下达到基层单位去执 行,是有极大难度的。从利益方面来说,要求社会的一切经济组织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 和要求去执行计划也是不可能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条件的变化,原有经济体制已 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总而言之,原有经济体制 的弊端,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 死,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市场相隔离。第二,忽视商品生产、人才和市场的作用,政府主要依 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借助于行政手段来组织和管理经济,容易造成经济计划与经济运 行实际的脱离,甚至背离。第三,分配中

6、平均主义严重。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企业不 承担经营盈亏的责任,企业职工的收入不能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这种平均主义的根本方 式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 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国家。大大小小的经济活动均由政府计划 安排。集体企业、国有企业都必须执行国家的计划。这样,企业不过是国家经济主管部门的 算盘珠,拨一拨才动一动,企业不用多想、不必多做,只要被动地完成国家计划就行了。这 种办法,表面上看起来有计划、守纪律、有秩序,实际上是死板、僵化、被动,不利于企业 的成长与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实行,在公用事业方面,容易形成行政

7、垄断性行业(如电信, 煤气、自来水、电力、邮政等),由于垄断,所以一方面行业内职工的收入远高于其他职工, 另一方面服务态度极差,此外还随便到客户去吃喝拿要,由于吃香,所以这些行业成了官员 们亲属、亲信的行业,成为腐败的源泉之一。在第二产业,因为国家人为地取消了竞争,使 得企业只要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就行了,而不用多考虑经济效益。国家计划什么,企业就生 产什么,企业很少考虑(或者根本不考虑)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这样,在产品缺乏供不应求 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产品不管是优是劣,合不合乎顾客的消费需要,反正都能销售出去。 因而,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大多式样陈旧,品种、花色单一,产品老、大、粗、笨,无什么 美

8、与美感可言,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制约了企业的产品生产,从而使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长 时间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上。这对于企业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改革开放以后,这一 点弊端尤为明显,我们企业的产品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用愁”,而必须面对来自全球的竞 争,其结果怎么样呢?不言自明,我们的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法与世界级企业的产品比。2、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面对国内国外环境的严峻形势,1978年党中央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改革 开放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但是,改革的基本走向和目标是什么,必须确定下来。当时 讨论的计划与市场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涉及到两者之间一些本质层面的深度,如我国现阶段的

9、 经济形式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是否应当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是否分 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不是根本对立的? 邓小平回答了这些难题,并形成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才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 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 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

10、划;市场经济不等 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是中性在外国它就姓资在中国就姓社。”邓小平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冲破思想束缚到正确认识再到改革实践的过程,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 “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长期 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 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基本、

11、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微观 基础。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直接从事生 产、流通和服务性的经营活动,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依法纳税。为了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 展,企业必须面向市场自主筹资,慎重地进行财务决策,强化财务控制,保持合理的资金结 构,灵活调度资金。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转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最终实现资本增值最 大化,财务管理的重点也转移到资金筹集、使用和分配方面。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特征是: 1.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2.企业必须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3.企 业拥有自主权。4.企业是纳税单位。这既是市场经济中企业

12、的特征,也是市场经济对其主 体的要求。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培育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使其 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焕发生机 和活力,使他们的经济实力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功能 和社会职能。其经济功能,就是使企业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创造更多的 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提高企业 的职工素质,培养专门科技人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社会职能,是讲企业能够满 足人民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创造就业机会,为国家提供财富,推动其他社会和公共事 业的发展,能够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发挥重大作用。从我国目前企业发展来看企业财务管理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管理的模式,财务管理滞后于 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影响了企业效益水平的提高,妨碍了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因此, 深化财务改革,挖掘财务潜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财务管理的运作方式进行改革,构建 与观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新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仍具有重要意义。相关参考资料:彭韶兵,2003,财务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黄新华,200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第一期, 72-77 页。http:/ 409081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