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0431251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摘要:影响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学术环境、学习环境、老师资源环境、学生资源和当前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进展分析,指出各种环境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并作为一个整体对外语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产生影响。关键词: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学习环境老师资源环境社会环境0引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学习群体,每天有上亿人学英语,其中中学生有七八千万人,大学生有五六百万人,小学生逐年剧增。那么,我国作为一个外语教育史悠久、外语学习者众多的国度,其外语教育教学质量又如何呢?从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的角度讲,我们也一直跟着西方人的潮流走。这一方面反映

2、出我们有强烈的把外语教好和学好的愿望,同时也说明我们正一直苦苦求索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实际上影响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与我国的国情是亲密相关的。下面根据影响外语教学和学生的主要因素的框架和我国的社会现实情况,把这些因素分为7个类别进展讨论。1文化环境中国的历史文化特点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影响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中国历史文化因素首先是中国大一统的中华文化和自上而下的行事方式。自上而下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官吏形式,也是其重要的思维形式。它在孔子的思想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这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严格的等级社会构造。与这种构造相一致的

3、思想形式也自然是自上而下大统一的思想形式和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以标准化和遵守与执行上级的指示为己任。这种思想形式也显然表如今教育形式上,包括外语教学形式。反过来说,它一直学生的创新才能的开展,一味跟着老师走,老师跟着圣人走,喜欢引经据典,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从正面讲,人们崇尚根底和知识,主张自己努力,有利于从主观上增加动力,进步学习效果。另外,这种大一统和自上而下的思维形式容易产生以同统异、一刀切的现象,较少考虑详细的情况和要求,所以可能会产生效率低下。例如,某些基层学校对上级的任何举动都特别敏感,产生“朝令夕改、“一窝蜂现象,使教育形式不稳定。例如,本来上级教育部门是要在某个方面做实验看某教

4、学形式是否可行,而下面的学校可能就认为这是上级的意图,所以“一窝蜂都照此办理,产生不良的后果。在外语学习上,我们的学生通常对老师、教材、规那么、背诵比拟侧重,而经不是教材的其他材料,不是所谓“权威的材料。我们在外语教学与指导学生学习中要注意纠正及防止这种现象。2语言环境在我国是把英语当作外语来学习的,这与第二语言的学习有极大区别。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根本上为一个半封闭的国家,所以,几乎不存在其它语言的母语的语言环境。如今,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外语越来越重要,却远没有让人满意的外语的母语语言环境。如今,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虽然数量不断增加,但和中国外语学习者庞大的队伍相比仍然算是微乎

5、其微,而且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地点都是比拟固定的,如外资企业、外语电视台等,学生难以和他们直接进展交流。即使是碰上这些外国人,他们通常也在努力学习汉语,和学生进展外语教学的动力缺乏。中学生及大学生的父母极少能讲外语;在学校,每周几节的英语课,除此之外学生能用外语交谈的时候极少。即使在这几节外语课中,多数的中学老师及一些大学老师授课时还是用汉语。因此,除课本外,学生接触外语很少。在学生的角度而言,大局部学生学习外语都出自工具型的动机,通常是为了获得合格证、学历及某种认可等,而不是为去外国去学习、生活,因此,学习的动力就不是为使整体的外语素质与技能得以进步,而是为了通过考试,为获得某一方面的技能及某

6、些知识。因此,他们就不会在场合允许的情况下都尽可能创造外语的环境,使用外语来交流,这就会影响外语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此外,中国学生通常是在13岁左右开场对外语进展正规学习,这是其母语已经根本形成,所以,在之后的学习外语的过程,特别是在语言思维过程中会在很大程度上收到母语的影响。研究证明,在自然的语言环境里学习语言,交际是学习者所侧重的;而语言的学习假设在教学环境中进展,那么语言知识的掌握那么学习者所侧重,而交际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因此可知,前者的结果要明显好于后者。这也对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做了充分说明。3学术环境随着人类科技事业的开展,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的生活和生

7、存所带来的宏大好处,所以科学的方法在向各个领域浸透,把一切科学化成为一种难以阻挡的大趋势,这样许多属于非科学的领域也开场有科学来占领,大量借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设计,这样许多原来主要属于艺术的领域也呈现出科学化的特点,如用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用数据来检验文学中本来靠感觉和感情来体验的艺术欣赏领域;在翻译领域建立翻译学,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翻译理论;在外语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方法进展设计和规划,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进展教学等。随着科学化的开展,人文精神开场不断退缩,人类在各个领域可以自由发挥的方面越来越校语言教学和学习都是由人完成的,人们除了进展科学和理性的考虑之外,都有七情六欲,有爱恨和憎恶,有

8、兴趣和厌恶。这些因素通常是决定外语教学和学习成败的关键。但在科学主义盛行的今天,人被作为一个像物一样的因素来对待,学生和老师都被当作可以活动的物体,使科学规划的对象。在外语教学中,长期以来,我们把英语作为语言来教,而不是作为语文来教,很少考虑学习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需求;我们常常把教学对象当成蝴蝶标本,而不是当成活生生的人,老师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学生的思想感情,虽然“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口号已经提出多年了,但理论中总找不到适宜的切入点。4学习环境4.1课堂人数多外语教学以技能开展和双向交流为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外语班吉的学生人数一定要少。在兴旺国家中,大局部外语课堂有15名或更少的学

9、生,着重于通过小组活动来进展学习。北京大学原来一直都是这个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的外语班级的规模也都在20-25人之间。这样,老师可以充分控制学生所说所学,充分进展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到了90年代以后,由于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外语专业班级的人数都在大幅度增加,一般在30人左右,有的到达40多人。许多课程大班上课,最多可以到达100多人。大学英语通常课堂上有50-70名学生。这样对老师而言,就很难有效监控小组或同桌活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很难有时机交流。4.2教学资源与其他文科的教学相比,外语教学应该属于相对来说资源消费比拟大的一种活动。它需要现代化的教学媒

10、体和手段,如录音录像设备、语音实验室设备、网络和多媒体设备等,还需要播送、电视设备,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原版资料等。4.3教学设备从教学设备上讲,如今大多数兴旺地区的大中小学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在一些欠兴旺地区和广阔农村,这些设备还是奢侈品,难以满足需要,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4.4教材由于中国大一统和自上而下的思维形式的影响,过分依赖课本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这在外语教学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没有课本,学生就无所适从,而老师也不知道如何进展讲解。而外语教学是一个需要大量输入原始材料的活动,而且这些材料应该是与教学亲密相关的、反映外语实际现状的材料。5老师资源环境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

11、织者和指导者。老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上下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高校的外语老师绝大局部是文革完毕、恢复高考制度后入学的,大局部都在50岁以下。他们年富力强,思想活泼,承受新知识较快。但与其他学科的老师相比,外语老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工作量偏大,进修和进一步进步业务程度的时机较少,从而影响了他们知识的更新。另外,外语老师在求学时所承受的就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教育,他们对新的教学法尤其是这些方法的详细操作理解得并不太多。所以,如今的师资问题仍是相当严峻的。总的来说,中国老师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许多中国英语老师对自己的口语不自信。缺乏对交际性强的教学法使用的培训。对知识、语言、教

12、学不同的理解方法:老师对知识的态度受教育体制的特点影响。26学生资源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受教育的主体,代表外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学生的语言基储智力、学习动机、主观能动性、态度、方法等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外语教学活动成败的首要因素。根据多年的外语教学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存在着以下几点弊病:6.1缺乏交流的动力交际法必须建立在学生真实的交际需求上。在中国,学生缺乏动力来进步他们的语言交际才能。与兴旺国家的学生相比,他们没有真实的生活需求来使用目的语,很少有时机与外国人交流,通常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是通过考试,获得证书或者学位,他们觉得交际方面的需求很遥远。6.

13、2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国小学课堂的一个特点就是,老师特别强调记忆、模拟与重复的联络,学生已习惯于依靠老师直接灌输来获取知识,而不是通过探究来学习。第二个特点就是,老师教育学生要听话、自控及考虑别人,而不是鼓励他们的个性,他们不愿于公众面前展现自己。第三个特点是要求学生上课服从老师,注意听讲。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这种对老师权威的认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7当前的社会环境外语不像母语,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亲密相关的。假设没有到国外居住与学习等动机,外语只能是工具性的。作为工具,只有在以后可以发挥作用时学习的效能才能产生。因此,在中国,学习外语的动机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后其在人们生活、工作、

14、研究等方面所能产生的作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促进了这种要求。在外国企业的就业时机及外国人接触的时机,使人们意识到英语交际才能的重要性,这种社会需求的转移必然引起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热潮。其次,随着经济迅猛开展,我国的外语教育条件也有所改善,例如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普及,引进越来越多的原版英语教材、原版学习资料、原版专著等来供老师和学生使用。但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工具性特点与外语教学的大面积普及也形成了一定矛盾。一方面,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外语将来没有什么本质性的用处,自己也不喜欢学习外语,学习外语的动能缺乏,但课程设置和学籍管理都要求学习外语,而且还要通过四级英语或者日语、法语等的程度考试。这样,被逼学

15、习外语使许多学生厌恶外语,同时也影响他们学习外语的效果,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的浪费。8总结综上所述,中国外语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因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讲,中国大一统和自上而下的思维和管理形式,以及擅长考虑,而羞于开口的特点和怕丢面子,过分追求正确的心理,会影响中国人学和教外语;中国缺乏目的语的母语讲话者所拥有的语言环境,人们使用的目的语不是日常交际的语言;科学化向各个领域的浸透使人文环境逐步恶化;在外语学习环境上,存在着外语评价上的矛盾,有统一要求和地区差异大的矛盾以及课堂人数多和教学条件相对差的问题;从师资力量上看,中国外语老师存在外语的实际交际才能相对较差,缺乏新的教学法方面的培训,过分强调知识学习,本身学历低,进修时机少;学生存在片面注重知识学习、习惯于承受、不愿意参加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到目的语国家去学习的时机的问题;从当前的环境上讲,一方面中国飞速开展的经济刺激了外语学习的热潮,一方面由于某些学生缺乏动力而造成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的浪费的现象。3这些因素都是在中国的环境中研究促进二语习得开展应该认真考虑的方面。参考文献:1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2杨连瑞.现代外语教学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22.3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论文网在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