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含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042171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同步测试卷苏教语文必修3:高中同步测试卷二 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语言,存在的家园(B卷)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当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而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司职吏,后任中都宰

2、,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其做史官的记录。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其外,孔子于人物也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所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认为是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左传载“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倒是

3、孟子言之凿凿:“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算是敲定此事。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假他人之功的嫌疑。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幅,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单说用古文写就的春秋左氏传,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

4、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孔子只是“好古”,自称“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代王立法,惩恶劝善。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还真的是格局太小。夫子“木铎”,不若称“春秋”孔子。(选自郭小琲春秋有大义,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

5、,依据孔子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B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之手,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致为后世留下一桩谜案。C史记非常明确地指出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绍了撰述春秋的意图。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

6、度,也还是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C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D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反映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左传相比,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史纲,在史料、记事与写人方面较为简略。B作者从“好古”与“不只是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C孔子一面借“好古”缔造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面对社会现实。D孔子在春秋乱世遍干

7、诸侯,教化民众,宛如木铎,这是他被称为“春秋孔子”而非“春秋孔子”的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2016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

8、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

9、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

10、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11、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译文:_(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

12、这首宋诗,完成89题。临高台谢朓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冀注。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注】绮冀:像莺鸟羽毛一样薄而美的丝织品,这里指窗帘。8请简要分析“常”和“孤”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5分)答:_9请从情与景的角度来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后三联。(6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所结交之人非平庸之辈的句子是“_,_”。(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3)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小雨”和“草色”的名句是“_,_”。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

13、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鱼的故事张炜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地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