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0418768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9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电气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电气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电气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电气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气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电气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实施方案为准确充分辨识车间各岗位在电气运行、维护、设备安装等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及其风险,作好风险程度评价,并进行风险分级,以便对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确保车间HSE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一、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组织机构1、电气车间成立风险识别评价小组,组长由车间一把手担任,成员为车间生产主任、设备主任、技术员、设备员、安全员组成。2、岗位成立以班长(所长)为组长的风险识别评价小组,成员由电气工程师及精通技术或熟悉现场的值班长及岗位人员组成。3、职责车间风险识别评价小组负责在本车间开展风险识别评价活动,审核车间危险源及其风险识

2、别评价的正确性、充分性,确定车间重大危险源及其风险。4、岗位评价小组负责在本岗位划分评价单元,调查危险源进行辨识,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电气车间风险识别评价领导小组组成:组长:陆志强副组长:刘伟 李成斌 王 彤成员:陈海涛 崔宗波 张 丹 金基铉 李金刚 吕润宇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基本步骤1、确定本岗位的业务活动及活动场所。2、对各项业务活动及活动场所中的危险源及其风险进行辨识。3、对与各项危险源有关的风险进行评价。4、判定危险源及风险级别,确定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及风险。5、针对评价中需要控制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三、确定本岗位的业务活动及活动场所各岗位在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

3、工作之前,首先按变电所、装置、作业任务、供电系统等,对本岗位所辖区域内的全部业务活动及活动场所进行划分确定,编制业务活动及活动场所清单。具体要求如下:1、车间统一确定所有变电运行、生活、办公、相关方等作业活动清单及按生产装置划分区域或单元作为识别对象的单元清单,清单按班组或岗位为单位划分,制定作业活动清单。2、业务活动包括本岗位从设备安装、运行、维护及其他辅助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在班的生活过程、办公过程、临时工作任务和相关方的活动。3、清单形成后由车间主任确认审批,下发各班组。4、清单的确定要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下的所有活动。四、危险源辨识1、危险源的分类按照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危

4、险源可分为两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为第一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和限制措施破坏及失效的各种因素为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即根源性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状态或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的缺陷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缺陷四个方面。2、危险源辨识过程危险源辨识是指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过程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由于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促使第一类危险源

5、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确定危险源的存在就是首先确定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的种类远远多于第一类,并且在第一类危险源存在的前提下产生的,隐藏深,相互关系复杂,因此,辩识第二类危险源比第一类危险源更困难,必须采取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辨识。 确定危险源特性。即判定识别出的危险源如何造成事故(危害事件)以及造成什么样的事故(危害事件),也就是判定可能导致事故的直接因素及事故种类。导致事故的直接因素根据GB/T1381

6、6-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代码(见附录1)的规定,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危害因素分为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和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等6类。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职业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其他等7种。事故种类伤亡事故种类: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害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

7、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等共16 类。职业病种类:参照职业病目录(卫生监发2002108号),将职业病分为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等10大类。3、危险源辨识方法全员填写危险源调查表,通过填写调查表确定危险源的存在部位、带来的危害事件和后果(损失及影响),识别参考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T13816-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代码、职业病范围和职业

8、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及职业病目录(卫生监发2002108号)等国家标准和车间以前的安全检查表、危险源台帐等资料。推荐采用辨识方法: 安全检查表(SCL);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 有毒作业场所监测; 噪声作业场所监测; 生产性粉尘作业场所监测。4、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三个对象、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三个对象:所有常规、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无论本单位的还是由外界所提供的)。在对常规和非常规活动辨识时,应注意不能遗漏非常规活动,因为许多事故都是在非常规情况下发生的,如长期运行

9、设备的起停、设备故障、保护装置失灵、设备维修、调试、操作者未遵守操作规程、操作者精神状态不佳或过度疲劳等都会导致事故甚至重大事故的发生;对人员活动的辨识不能忽略外来人员的活动;对工作场所设施、设备的辨识,同样应包括进入工作场所的外来车辆及各种租赁设施、设备等。危险源辨识还应包括本单位活动的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下的各种类型的潜在危险源。三种时态是指过去、现在、将来,在对现有危险源进行充分考虑时,要分析以往遗留的危险以及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危险源;三种状态是指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本单位的正常生产情况属正常状态,装置开停车、设备开停机及检维修等情况下,危险源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属异常状态,紧急状

10、态则是指发生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等情况;5、危险源辨识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在辨识危险源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公司及本岗位的一些作业文件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本岗位和同行业近年来发生的事故、较为成熟的安全检查表的内容,它们是危险源辨识的重要线索和依据,充分的辨识结果应包括本岗位和类似岗位近年来发生事故的原因,所有严重的违法、违规现象,安全检查表中的绝大部分项目,特别是重要的项目。 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特种作业人员,如压力容器操作人员、锅炉作业人员、电工作业人员、电气焊作业人员、起重作业人员和厂内机动车辆驾驶员等,这些人从事的作业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的危害后果比较严

11、重,对其在作业中易于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在危险源辨识时要引起高度重视;临时用工人员,通常包括农民协议工、轮换工、计划外合同工、雇佣零散工等,这部分人员大多数从事苦、脏、累、险的作业,不少人文化程度低,安全素质不高,操作技能不全面,是事故发生的主要人群,应予以特别关注;相关方和外来人员,包括供应商、外来施工人员及参观、学习、实习、考察、检查、评价、调研、调试等人员,这部分人员大多数对用人岗位的规章制度知之甚少,对危险点辩识与预防能力不强,也是易发生事故的群体。 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危险设备和设施,如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另外还应

12、关注年久失修有危险的建构筑物。 具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活动。辨识危险源时不能只考虑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危险源,而忽略了引起职业病的危险源,如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低温和电离辐射作业等,对人的健康和安全影响很大,辨识过程中要给予高度重视,不得遗漏。 特殊作业。主要包括高处作业、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起重作业、带电作业、检维修作业及开停工作业等。 正确理解“重大危险源”。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辨识的重大危险源,其主要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因此它只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述“危险源”中的一部分,是从“风险的严重性”角度

13、确定的危险源,是“根源”性的“危险源”,或称之为“第一类危险源”。这类危险源一旦出现事故,后果相对比较严重。所以对重大危险源的现有控制措施要进行评价,若现有措施无法控制事故发生,这样的危险源应将其定义为重大风险,重点进行防范和控制。6、及时辨识或更新危险源当新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时、本岗位自身业务发展、新项目开工前、“四新技术”( 即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使用前、相关方要求、内外审中发现未被识别的危险源及发生事故时,要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更新(或补充)。对于新制定的风险控制方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有时也会带来新的危险源,实施前也应进行辨识。7、主动辨识危险源辨

14、识危险源时应以全新的眼光和怀疑的态度对待危险源,因为过于接近危险源的人员可能会对危险源视而不见,或者心存侥幸,认为尚无人员受到伤害而视其微不足道。更重要的一点是危险源辨识应具有主动性、前瞻性,而不是等到已经出现事故才进行辨识。五、风险评价识别出的危险源按以下过程分别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变配电室和公用工程系统的开停车过程、正常运行过程采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FMEA);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作业采用矩阵法(RAM)或一般作业风险评价法(LEC);电气维护及其他生产作业活动采用一般作业风险评价法(LEC);办公生活过程活动、相关方活动过程采用矩阵法(RAM),也可以使用原有的LEC法,根据实际情况选

15、择用那个方便;评价过程的体现可以参照环境因素矩阵表的评价,直接把危险源序号填入相应矩点空格处即可。 工业卫生危险性评价采用有毒作业危害程度评价、噪声作业危害程度评价、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1、评价方法 致命度点数评价(FMEA)适用范围:应用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辨识的危险源,其风险评价采用致命度点数评价。评价过程描述: F1F2F3F4F5=CEF1表示风险事件对人的影响F2表示风险事件造成的财产损失F3表示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F4表示风险事件发生的难易程度F5表示设备是否为新技术、新设计或操作人员对设备熟悉程度。CE表示致命度点数。风险分级:致命的(级)、重大的(级)、小的(级)、轻微的(级)。判别准则:小的(级)和轻微的(级)判定为一般风险,致命的(级)和重大的(级)判定为重大风险。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适用范围:应用一般作业活动危险性分析(JHA)方法辨识的危险源,其风险评价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评价过程描述:LEC=D。L表示发生事故可能性大小;E表示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表示一旦发生事故后可能产生的后果。D表示危险等级。例如某一风险“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取值为6,“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取值为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取值为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