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家梁煤矿万吨年矿井初步设计全套图纸.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0307531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家梁煤矿万吨年矿井初步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家梁煤矿万吨年矿井初步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家梁煤矿万吨年矿井初步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家梁煤矿万吨年矿井初步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家梁煤矿万吨年矿井初步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家梁煤矿万吨年矿井初步设计全套图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家梁煤矿万吨年矿井初步设计全套图纸.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下载文档送CAD图纸1 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1.1 矿井概况全套图纸加1538937061.1.1 矿井概况杨家梁煤矿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距包-府公路约10公理,交通较为便利。位置在束会川以北、五圪兔沟以南一带,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 16 28 - 110 19 01;北纬:39 31 58- 39 37 21;矿井位于东胜煤田四道柳找煤区内西南部一带,于1998年开始建井生产,初期生产能力为6吨/年,整合前的实际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主要开采4号煤层。矿井2003年9月8日获得采矿许可证,证号为1500000330212。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行业管理部门关于煤矿整改的

2、要求,杨家梁煤矿为了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矿井生产能力,与胜利煤矿进行了整合并向周边外扩,整合后的井田煤炭资源能够满足年产60万吨的要求。杨家梁矿和胜利矿整合后的矿井井田面积约为8.54km2,开采煤层为4#煤和5#煤,主要开采5#煤。整合前矿井为平硐开拓,矿井运输、通风、排水设施均不规范,安全性较差,经改扩建后矿井各系统规范化,资源回收率达到国家规定的85%以上。1.1.2 自然地理1.地形地势井田地处内蒙古东胜南部,鄂尔多斯南部高原区,区内地形总体上是丘岭。井田表层由土层覆盖,山体侵蚀切割严重。井田东北高、西南低,中部相对高、东西两侧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中北部,海拔标高1379.4米,最低点

3、位于井田南部束会川边,海拔标高1239米,最大地形标高差为140米,一般地形海拔标高在12401350米之间,一般地形标高差为110米左右。区内具有典型的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特征,植被稀少,枝状沟谷十分发育,地形较为复杂。2.气候特征矿区属半沙漠、干旱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阳光辐射强烈,日照丰富。春季少雨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多雨凉爽,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6.2,最高气温36.6(1975年7月22日),最低气温-29.6(1961年2月11日),年平均降水量350毫米,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年平均蒸发量2492.1毫米,为年均降水量的7倍。最大冻土深度2.04米。冬春季节多刮西北风,

4、夏秋季节多刮东南风,平均风速3.2米/秒,最大风力8级,最大风速达24米/秒。3.水系沟谷位于井田西界的束会川是本井田西部边缘最大的沟川,束会川的支沟朱开沟、阿及曼沟分别位于井田北西、南东两侧,故井田基本上是西、北西、东南三面环沟。井田中部有一呈北东南西向的高地,为一小型分水岭。这些沟谷在旱季一般无水,但在丰雨季节可形成短暂的洪流,且具历时短,流量大的特点。大气降水经支沟分别流入位于井田西北部的朱开沟和东南部的阿及曼沟后由北向南流入束会川,再经束会川由北西向南东流入勃牛川汇入陕西省境内的窟野河后注入黄河。4.地震及灾害地质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05,地震烈度

5、小于6度。据调查本区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较大的破坏性地震。区内无泥石流、滑坡及塌陷等不良地质灾害现象发生。5.区域经济简况井田位于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乡境内,区域内人口稀少,居民居住分散,地方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养殖业为辅,自然条件差,几乎没有其它工业,经济基础较薄弱。近几年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及煤矿开发,使当地投资环境有所改善,道路及电力设施已初具规模,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2 地质特征1.2.1 地层1.区域地层东胜煤田是以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为沉积基底的侏罗纪早、中期沉积含煤建造,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上覆地层有: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安定组(J2a)

6、;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1zh);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Q3m),第四系全新统(Q4)。其区域地层特征见下页东胜煤田区域地层表。系统组厚度(m)最小最大岩 性 描 述第四系全新统(Q4)025为湖泊相沉积层、冲洪积层和风积层。上更新统马兰组(Q3m)040浅黄色含砂黄土,含钙质结核,具柱状节理。不整合于一切地层之上。第三系上新统(N2)0100上部为红色、土黄色粘土及其胶结疏松的砂岩,下部为灰黄、棕红、绿黄色砂砾岩、砾岩,夹有砂岩透镜体。不整合于一切老地层之上。白垩系下统志丹群东胜组(K2lzh)40230浅灰、灰紫、灰黄、黄、紫红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泥岩、砂岩

7、互层,夹薄层泥质灰岩。交错层理较发育。顶部常见一层中粗粒砂岩,含砾,呈厚层状。伊金霍洛组(K11zh)3080浅灰、灰绿、棕红、灰紫色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细砾岩,中夹薄层钙质细砂岩。斜层理发育,下部常见大型交错层理。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侏罗系中统安定组(J2a)1080浅灰、灰绿、黄紫褐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砂岩。含钙质结核。直罗组(J2z)1278灰白、灰黄、灰绿、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中砂岩、 粗砂岩。 下部夹薄煤层及油页岩,含 1 煤组。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中下统延安组(J1-2y)78247灰灰白色砂岩,深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含2

8、、3、4、5、6、7煤组。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下统富县组(J1f)0110上部为浅黄、灰绿、紫红色泥岩,夹砂岩;下部以砂岩为主,局部为砂岩与泥岩互层;底部为浅黄色砾岩。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35312黄、灰绿、紫、灰黑色块状中粗砂岩,夹灰黑、灰绿色泥岩和煤线。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下统二马营组(T2er)87367以灰绿色含砂砾岩、砾岩,紫色泥岩、粉砂岩为主。此表依据内蒙古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17队1990年编制的东胜煤田地质图资料编制2.井田地层区内新生界分布广泛,含煤地层延安组沿沟谷两侧裸露地表。根据整理钻孔和区域资料,区内地层由老至新有:三叠系上统

9、延长组(T3y)、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第四系(Q)。现将本区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该组地层为含煤建造的沉积基底。在束会川两侧有出露,本次钻孔未揭露该地层,四道柳找煤阶段钻孔也仅揭露20余米,根据区域资料和出露点观测,岩性为一套灰绿色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地段为含砾砂岩,夹灰绿色薄层状砂质泥岩和粉砂岩。普遍发育有大型板状、槽状交错斜层理,属典型的曲流河沉积体系。 (2)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本区含煤地层有2、3、4、5、6五个煤组,由于受后期剥蚀井田内仅残存延安组一、二两个岩段,且在各河谷两侧大面积裸露。延安组残存厚度为23.05220.

10、93米,平均93.93米,根据井田内施工的钻孔分析,延安组残存厚度平均在110米左右。井田内延安组岩段划分、岩性组合特征及含煤分述如下:a、第一岩段(J1-2y1)该岩段从延安组底界至5煤组顶板砂岩底界。在井田西部束会川两侧出露;岩性组合为一套浅灰灰白色细砂岩、少量中粒砂岩,灰色至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5、 6煤组。厚度平均在60m左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b、第二岩段(J12y2)该岩段由5煤组顶板砂岩底界至3煤组顶板砂岩底界,含有3、4两个煤组。据钻孔中揭露厚度34.0079.00m,平均50.00m左右,岩性为浅灰色、灰色、灰白色,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

11、接触。c、第三岩段(J12y3)该岩段由3煤组顶板砂岩底界至延安组顶界,岩性为浅灰色、灰白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该岩段在井田内遭后期剥蚀而不存在。(3)第四系(Q)第四系地层分布于井田各沟谷及坡脚一带,岩性由少量的马兰黄土、残坡积砂土、亚砂土及冲洪积物、砾石等组成,厚度一般在10米以内,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1.2.2 构造1.区域地层 鄂尔多斯台向斜轮廓近似一个长方形,基本表现为极开阔的不对称向斜构造,向斜轴部偏西,东翼宽缓、西翼较陡。台向斜的四周构造复杂,发育有巨大逆掩断层和倾伏倒转褶曲;台向斜内部地质构造简单,断裂、褶曲均不发育。东胜煤田地处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东北缘,位于次

12、级构造单元东胜隆起之东部,基本构造形态表现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为13,无大的断裂构造和褶皱,仅沿地层走向和倾向有宽缓的波状起伏,未见岩浆侵入。2.井田构造杨家梁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四道柳找煤区北西部,其基本构造形态与东胜煤田一致,总体上为一向西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1-3,区内无断裂和较大的褶曲构造,但发育有宽缓的波状起伏,无岩浆岩侵入。地质构造属简单类型。1.2.3 煤层1.含煤地层井田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依据其岩性组合及沉积旋回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岩段。井田范围内第三岩段遭受剥蚀,仅残存第一岩段、第二岩段,现分述如下:(1)、第一岩段(J1-2y1)位于延安组下

13、部,从延安组底界至5煤组顶板砂岩、砂泥岩底界,厚度平均60m左右。岩性下部为灰白色中、粗石英砂岩,局部含砾;上部为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含5、6两个煤组,含可采煤层1层,即5号煤层。(2)、第二岩段(J1-2y2)位于延安组中部,该岩段从5煤组顶板砂岩底界至3煤组顶板砂岩底界,据钻孔揭露厚度34.0079.00m,平均50.00m左右。岩性为浅灰色灰色、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含3、4煤组,即3、4号煤层。3号煤层在井田内由于受后期剥蚀和煤层自燃影响而无开采价值,4号煤层除煤层自燃外,未自燃地段尚具开采价值,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亦是现杨家梁煤矿开采的主要煤层。2.含煤性井田内

14、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 共含有3个煤组,即4、5、6三个煤组,据钻孔揭露含煤地层在区内残存厚度平均在110m左右。据东胜煤田四道柳找煤报告所述,延安组在区含煤912层,煤层累计厚度3.6515.71m,平均10.03m,含煤系数平均为7.0%。共见可采煤层5层,可采煤层累计厚度1.3515.45m,平均7.70m,含可采煤层系数平均5%。由于井田内含煤层数少,且可采煤层层数少,故含煤系数及含可采煤层系数比四道柳找煤报告统计结果要小。3.可采煤层井田内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煤层有2层,即4、5煤层,均属全区可采和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井田内可采煤层赋存情况分述如下:(1)4号煤

15、层:位于延安组二岩段(J12y2)的中上部,该煤层在沟谷两侧出露并发生自燃,特别是在井田西部、南部及东南部一带,煤层自燃范围较大,钻孔揭露该煤层已发生自燃,依据矿井见煤点实测厚度统计:厚度3.303.50米,平均3.40米,且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杆。由于受煤层自燃的影响,该煤层在井田内仅残存于S17号钻孔附近及以东地段,顶板岩性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底板以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该煤层层位稳定,对比可靠,属全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与下部5煤层间距25.00-35.00米,平均30.00米。(2)5号煤层:位于延安组一岩段(J12y1)的中下部,在井田西南部及东部沟谷两侧出露,煤层厚度1.75-2.3米,平均2.1米,且在井田内煤层厚度变化较小,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顶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