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重点放飞思维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0279643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抓住重点放飞思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抓住重点放飞思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抓住重点放飞思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抓住重点放飞思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抓住重点放飞思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抓住重点放飞思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抓住重点放飞思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论文 中学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学习 IT计算机 研究报告 办公文档 行业资料 生活休闲 建筑/环境 法律/法学 通信/电子 研究生考试 经济/贸易/财会 幼儿/小学教育 管理/人力资源 汽车/机械/制造 医学/心理学 资格/认证考试 金融/证券 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图书 杂志 股票 医疗 漫画抓住抓住 抓住重点 放飞思维 我参加了学校的高效课堂课改研讨活动,并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感触颇多。特别是几位教研组长、教研员不是离开语言,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就人文内涵进行开掘,而是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特别是她们在课堂上注重并且努力体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2、”、让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的教学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发了我对新课标理念进一步的探索和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内容的思想情感,也还要注重语言形式和方法。阅读教学要使学生体会文章表达方法,体现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在“课标”的“课程目标”的设置中有明确的要求:既要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个目标体现在各学段中,第一学段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尤其在第三学段,阅读的第五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

3、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些要求既说明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又说明注意文章表达方法和过去教师大讲文章表达方法是不同的。我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是“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不能要求过高,重点应放在精彩的、逻辑严密的关键词句表达上;高年级适当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开头、结尾的生动和深意。要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 ,“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说,对 “文章表达方法”不能由教师去讲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

4、体会”、去“领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断”。那么,如何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感悟呢?我经过学习、实践、反思,体会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一、展开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往往对文字的情景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因此,阅读文学作品离不开想像,教师可以依据作品语言的描述,或者借助图画、音乐等,启发学生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的形象或场景,获得创造阅读的愉快。作为小学

5、语文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且积极地让学生通过想象研读文本、体验感悟。且看南街小学王萍老师的搭石一课。她抓住一行人走搭石的语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用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学生们尝试学习,有所理解之后,教师竟出人意料地变换了这个语段的文字排列,屏幕上出现了一首诗!顾老师请学生带着想象,再读,读出诗的韵味。伴着优雅的古筝乐曲,学生们纷纷

6、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他们似乎身临其境,“一行人走石图”仿佛跃然纸上。当时,课堂上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美感,至今令我回味。这里,王老师让学生们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学生必然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的美。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二、联系生活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相似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

7、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一位低段语文老师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学生“自读尝试”前,教师引导:“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过得意的事,说说哪件事让你最得意?你能把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表演给同学们看看好吗?”接着教师问:“那小柳树为什么得意?它得意时说话的口气和做的动作和我们平常得意时的表现一样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读尝试”。在初步进行“自读尝试”时,小学生可能一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可作“人境悟情”的示范,教给学生边读文,边在脑海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边体会感情的方法。必要时可以范读,当学会了方法,有了能力,再放手让他们进行“自读尝试“。三、创设情境 “儿童是用形象去认识世界的”

8、。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但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是抽象的,如何变“抽象”为“形象”呢?情境教学就是一种好方法。这种方法包括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表演体会情境,用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等等。恰当、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能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 理解。以我曾经教过的观潮一课为例: 在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为什么喜欢后,我运用现代媒介,展示潮水图,仿佛带领学生来到了江边,让学生感受潮水气势,再鼓励学生尝试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一时间,课堂里书声琅琅。片刻之后,孩子们纷纷举手要求来读一读

9、。有许多学生喜欢“浪潮越来越近横贯江面”这一句。生1: 师:你为什么把“横贯江面”读得较响,一字一顿? 生1:因为我感到“浪潮横贯江面”的气势很大。师:你抓住“横贯江面”这个词,读懂了课文,谁还想再读一读? 生2: 师:你为什么把“横贯江面”读得稍轻慢,字字相连? 生2:因为我看到插图中浪潮很宽很宽,这样连起来读,可以体现这一点。师:你能结合课文插图,读出自己的感受,很会读课文。可见,同一句话,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阅读教学中非要以唯一的标准答案为准,那势必要削弱学生思想上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限制其思维发散的空间。阅读活动就是如此,作者有个性

10、化的表达,读者自有其创造的权利和潜能。清代学者赵翼在闹居读书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他强调读文和作文的用心贵在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在指导阅读的不同阶段,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顺应的心态进入教材,去游览那片新天地。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研读感悟,鼓励学生具有创造性的理解,不仅走进文本,而且能够超越文本,成为课文的加工者、再造者,就可以达到优化教学方法,增强阅读效果的目的。四、比较揣摩运用比较的方法揣摩语言,是理解语言内涵,体会情感的常法。我们不仅可以换词比较,也可以去掉某修饰成分与原句比较

11、。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学校的研讨课中,我执教矛和盾的集合,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听了她的朗读,我们的眼前似乎真的出现了德国兵的惨状。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当时那种惨状的词语? 生: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师:你们就把这些词语送到句子中,看看是不是合适?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让我们再次感受坦克的神威吧! 这一教学片断,用的是换词比较,在语境中揣摩的方法。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了文章中的一字一语

12、的特性。体会出作者用语之精妙。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致有误失。五、质疑探究我在某个语文教育网站的教案资料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只有一个地球。那是一堂较好的体现了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实现有效感悟的课。教师首先让学生初读感知,从整体上把握到,课文内容是讲只有一个地球,破坏了她我们将别无去处,我们得好好保护地球。此时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参与。由重点句:“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入手, “地球怎样太可爱了?又怎样太容易破碎了?”再读课文,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着重研读。在此基础上,分

13、为若干个探究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如“地球可爱” 探究小组,“别无去处”探究小组,“资源有限”探究小组等等,同学们在小组研讨活动中,把自己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与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相结合,充分地在小组内对话,最后得出研讨结论,然后大会交流小组研究成果。新一轮的对话又展开了。在汇报中,大家抠住“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观壮丽,和蔼可亲。”等词句,体会地球的温柔美丽;抓住 “一叶扁舟”“渺小”,体会地球的很小很小;抓住“不是而是如果 必将”“本来是但是不但还”等关联词组成的构段方式,其间根据生成出来的问

14、题,相机进行了“破坏”与“毁坏”,“乱用”与“滥用” 的词语的比较,更体会地球资源的有限以及人类对地球的毁坏 就这样读着,研讨着,对话着,资料补充着,多媒体课件直观着,孩子们的情感渐渐进入对地球的热爱,对人们破坏地球的痛恨,发出“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呼吁。学生精读细品,实现了深入体验与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应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与体验,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讲课,更不是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主要的任务是创设一种学习,研讨,对话的氛围和平台,使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参与教学活动,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走下“讲坛”,成为学习的一分子。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学生自主读书发表见解的空间和自由很大,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之中,有效性得到提高。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上,孩子们走进文本,咬文嚼字,静心会文,圈点勾画,渐入佳境地享受语文,深刻有效地体验感悟。长此以往,学生这样与文本对话的良好阅读习惯一旦养成,那可是受益终身的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