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026062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姓名:高艳玲学校:苑陵中学学科:地理年级:八年级课题:南北气温的差异时间:2010.5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设计章(节)或单元: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课题: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中“南北气温的差异”设计说明:(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本地的气候特点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充分运用脚踩说提供的“活动”,在教师预设问题的也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3)重视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4)“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2、性、主动性,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和动脑,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第一步:课标描述(或课标摘录)本章课标要求:1.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2. 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 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5. 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6. 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第二步: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

3、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体

4、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与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

5、区植被和民居的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过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2、知道我国的主要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3、能够在中国气候图上填写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4、掌握下列概念:冬季风 夏季风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阅读气温和降水图,总结地理规律2、运用地理动画来演示季风的移动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

6、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观念2、了解我国气候优势和灾害性天气,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影响难点: 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季风的移动规律和对农业的影响第三步:单元(章节)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

7、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第四步: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世界的气候,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少、 对农业生产不够了解等原因,对有些问题不太理解,可能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第五步:分解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读等温线图,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结合地图熟记温度带的名称、分布、作物熟制。2、 让学生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知道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地图识记四类干湿地区的名称、分布、植被3、 让学

8、生知道我国气候两大特征,对比了解冬夏季风的特点,明确各类气候类型在我国分布。通过学习我国的气候特点,了解我国气候优势和灾害性天气,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第六步:目标叙写1、 让学生通过读等温线图,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结合地图熟记温度带的名称、分布、作物熟制。学习温度带时,要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和行政区相对应。关于温度带的分布,这是一个重点内容,应该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地区分布。2、让学生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知道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地图识记四类干湿地区的名称、分布、植被。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读图时

9、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那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mm、400mm等降水量线用彩笔画出,观察800mm与那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秦岭淮河这条自然地理界线的认识。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关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应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划分干湿地区不能单纯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还应该同时分析这一地区的蒸发状况,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来反映。3、让学生知道我国气候两大特征,对比了解冬夏季风的特点,明确各类

10、气候类型在我国分布。通过学习我国的气候特点,了解我国气候优势和灾害性天气,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季风气候显著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教学可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步说明冬夏季风的形成;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界限;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一,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二,了解我国气候优越性;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和性质,说明寒潮的危害有哪些?气候复杂多样,引导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四个地区,了解气候类型。除这四种气候类型外,我国还有那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

11、地区,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

12、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

13、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 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小。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

14、其与0 C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活动题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此题时,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录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第七步:评价设计描绘地图、口头表达、读图分析、自评和互评第八步:教学流程预设教学流程设计参考范式科目 地理 设计者 高艳玲 单位(学校)苑陵中学授课班级 八 二班 学生人数 50 课题 南北气温的差异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09 10 一、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1、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

15、的特点,了解气温对生活的影响。2、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3、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学生明确气温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能力和方法1、掌握读、分析等温线图的方法。2、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3、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我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二、评价设计:描绘地图、口头表达、读图分析、自评和互评三、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0等温线;温度带的分布。措施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我国等温线图,获取关于我国气温南北差异的基础知识,同时训练判读等值线图的基本技能,并获得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难点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措施 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师生共同探究我国气温南北差异的形成原因。五、教学流程预设(附表)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