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025337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4: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4: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4: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4: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20112015年)为全面实施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业创新、富民强市”战略,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推进衢州教育现代化建设,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服务我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为衢州经济新飞跃再作新贡献,根据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订衢州市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项规划(20112015年)。第一章 成绩与问题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绩“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

2、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衢政发200751号)精神,以实施职业教育“双六计划”为抓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总体要求,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加大投入强化基础,改革创新挖掘内涵,加强管理保证质量,职业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衢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一)职教资源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市本级完成了市交通中专迁建工程,并与市技工学校进行资源整合,组建了市工程技术学校;江山市投资6000多万元,实施了江山中专和江山职教中心两校扩建工程。开化县投入3000万元用于县职教中

3、心迁建;衢江区将两所职业学校合并为衢江区职业中专;龙游县职业学校经过整合已进入新校区的规划阶段。“十一五”期末,全市有高职院校1所、中职学校21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4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分别比2005年新增3所、2所和3所。全市高职在校生4917人、中职在校生41360人。(二)基础能力得到提升。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快速提升。据统计,2010年全市中职学校生均建筑面积9.41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4.7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2116元,比2005年增加92.19%。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7.12%,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

4、;“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66.3%,比2005年提高50个百分点。各职业学校主动对接当地主导产业,以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十一五”期间,全市国家级实训基地和省级实训基地均实现零的突破,分别达到3个和15个,并建设了市级实训基地12个。新增省级示范专业18个、市级示范专业42个,省、市级示范专业分别达到26个和50个。(三)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连续9年实现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达到1:1。各职业学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原则,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

5、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毕业生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5年来全市职业学校共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8万余名毕业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紧张状况。(四)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职业学校和乡镇成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拓宽社会服务功能,大力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在职职工、新型农民的各类培训。全市建有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32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5家、职业技能鉴定所7家、职业技能鉴定站18家,鉴定工种300余个,考评员队伍375人,形成了多层次、多工种、多等级的职

6、业技能鉴定网络体系,进一步扩大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5年来,全市培训技能人才231220人,获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186413人(其中:培训企业在岗技术工人38511人,开展紧缺工种培训8971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6520人)。(五)辐射效应初步显现。充分利用我市地处四省边界的区位优势、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和就业市场优势,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壮大实力,辐射力不断提升。据统计,目前在衢就读职校的市外学生近万人,每年近300批次海内外同行、专家、学者、记者来衢州考察学习,国家、省级主流媒体和各级职业教育论坛纷纷报道衢州职业教育模式,介绍“衢州经验”。衢州职业教育正向周边省市及全国辐射,四省边际职业

7、教育培训中心的雏形已初步显现。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多年的积累发展,我市已具有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工作基础与比较优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市职业教育在投入机制、发展方式、培养模式和发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逐步加以研究解决。(一)观念尚未转变,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共识基本形成,但一些地方和单位对职业教育在促进劳动就业、服务产业升级、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仕途轻工匠”的人才观念,

8、一线技术工人待遇偏低、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不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投入仍显不足,保障力度有待加大。通过近年来加大投入和建设,我市职业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基础较差、历史欠账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依然较为薄弱,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场地设备,都还不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更新的需要。部分县(市)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尚未达到规定要求,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的提取使用机制仍不健全,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基础较为薄弱,师资、设备有待加强。一是优质资源比例偏低,全市仅有市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12所,不到学校总数的60%,高职院校尚

9、未进入国家、省示范性高职行列。二是师资质量偏低,全市中等职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只有87.12%,高级教师比例16.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办学校教师编制偏紧,民办学校教师学历偏低。三是学校基本设施配备、实训基地建设等滞后,民办职校普遍缺乏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生均建筑面积和生均仪器设备值尚未达到规定标准。(四)机制不够完善,校企合作有待深化。职校主动研究市场用工需求,主动接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还有待加强,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结构、职业岗位的需求相脱节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有待深化和完善。由于市内外就业待遇和用工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外流的情况还比较普

10、遍。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要求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前瞻性、整体性研究和统筹协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五)综合实力不强,品牌效应尚未形成。我市职业教育虽在周边有一定影响,但真正有影响力的是少数学校,局限于周边地区,尚未形成整体品牌效应,辐射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龙头地位尚未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同时民办职业教育由于缺乏整合,扶持和规范管理的力度不够,弱小散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个别学校在周边地区招生办学不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衢州职业教育的形象和声誉。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

11、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打造四省边际商贸、旅游、物流、职教中心,构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服务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打造职教名城,增强城市活力”这一战略目标,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基本原则(一)创新创优。以改革创新增强办学活力。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形成产业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建设与职教发展互动的多赢局面;推进体制与政策创新,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

12、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二)统筹规划。加强经费统筹,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院校集中;加强城乡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加强区域招生和专业设置的统筹,紧密对接地方经济;加强职教资源的统筹,形成合理抱团发展,全市职教一盘棋,打造职教品牌。(三)适度超前。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事业,职业教育与经济和产业关系最为密切。要占据战略高地,必须适度超前发展职业教育,要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提前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四)市场导向。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13、根据市场和企业的人才供需情况,通过专业调控,强化技能教学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树立大职教观,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在优化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失地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社区教育和城乡居民“双证制”培训,为提高全民素质和技能水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第三章 目标与步骤一、总体目标与基本格局(一)总体目标。到“十二五”规划末期,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求,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贴近社会发展需求,普职高横向沟通、中高职纵向衔接、职前职后互为补充的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

14、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奋力构建长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技术蓝领培训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技能型优质劳务集聚和散发中心,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衢州成为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和知名的职业教育品牌所在地。(二)基本格局。到2015年,形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为骨干,一批具有鲜明特色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体系。1高等职业教育。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机遇,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育和地方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需

15、要相适应的专业,提升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市技师学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突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龙头地位,高职在校生总规模达到6000人。2中等职业教育。到2015年,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23所,优质特色校2所,国家级重点职校达到8所,组建若干个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鲜明特色、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职业教育网络。省市级示范专业基础上,建成省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10个,省骨干专业达10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0个。全市中职学校在校生保持在4万人左右。3职业培训与成人教育。推进职业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激活衢州市职业培训与成人教育服务市场,做大做活做好培训与成教文章,通过整合资源,规范操作,形成合力。到2015年,全市骨干职校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