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伦理观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0248643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伦理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伦理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伦理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伦理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伦理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伦理观(一)摘要:在伦理思想上,老子认为伦理的本质即是“法自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道为万物母”的本体论;二、道法自然”的伦理观;三、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衡观。 汲取老子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人类保护环境的主题思想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及实现生 态文明,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关键词:老子;道;自然;伦理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宗师,有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1老子总结古代诸家的论道观点, 提出“道法自然”的理论。正如美国当代著名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说:“在诸伟大传统中, 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2在伦理思想上,老子认为人类道 德

2、生活的本质即是“法自然”。老子一书提出了“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77 章)的观点。一、道为万物母”的本体论道家和道教认为天地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道”。这个道”是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 有了的。在老子哲学中,“道”成为最高和恒常的存在。而且这种恒常之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本 始和本根。尽管老子从其本意来阐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这个道” 产生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老子1章)也就是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3、名”,叫 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无名”是天地的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本。老子在这里第一次 提出了常道的概念,并将“道”规定为天地的原始存在,从而正式拉开了道论的序幕。“有物 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25章)在序语中,老子引出了天地之始的问题,于是将人 们的眼光转向道的超越领域。道的超越性是道论的主旋律之一,因此,老子是反复强调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子才有可能不断地去增设道的玄秘性,并紧紧扣住道的超然的创生力。 老子是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及“玄牝”象征道所具有的超然的创生力的。玄牝是象征着深 远的、看

4、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殖器官。可见老子是欲将先天地生”、万物之宗”、可以为 天下母”的道再冠之以玄之又玄”的光环,其目的是使道的超越无法再被超越,这样也就牢 固确立了恒道的本根性。3在老子的这些写状中,“道”是天地最初之本始,是宇宙最高之母 力,是万物最根本之宗奥。可见老子多是从起始和派生方面去宣扬道的超越性,并将这一超 越性的存在赋予无声无形而不可见的属性。这个先天地生”的道”,是如何产生天地万物和人的呢?老子对此阐述说: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42章)表明道”为宇宙万物之本原。以上几段话表明了道”的本体意义。道生万物”、为天地母”表明了道”具有宇宙本原的意 义。道在老子那里

5、,是一最高的绝对本休,它既莅临宇宙万物之上,又存在、渗透、流行于 万物之中,从而体现出老子道论的宇宙本体论特色。既然如此,以道为体的自然”逻辑地具 有了绝对本体的意味。“反者道之动”的规律性使宇宙万物都融入大化流行之中。因此,归本 返极,回真返朴的回归旨趣,自然成为道法自然”思想的题中之义。既然有回归问题的提出, 那就说明有本体被遮蔽、本然被破坏、真性被损益,一句话,有自然之性丧失的情况存在, 因此也才有回归自然的强烈意间、需要和渴望。老子呼唤: 见素抱朴。(老子19章)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老子28章)生人皆孩之。(老子49章)听从老子的召唤,那将进入一个未经雕刻、无意识、至真

6、至极的绝对之境。这就是人与道的 契合,人与自然的合一。4由此可见,这个“道”,既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万象之源,它把天、地、人等宇 宙万物都连贯成为一个整体,把思考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宇宙,树立了朴素的整体观念,并由 此出发来审视人世间的各种事物和各种问题。按照这种观点来看,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其本性当是自然而朴素的,仁义礼智并不是人的自然本性。老子里便明确地说:“大道废, 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18章)又 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38章)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庄看来,“道”固然

7、是万物的根源,但宇宙万物的形成过程及其存在,还 离不开“德”。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万物莫不尊道 而贵德”(老子51章),可见,德”对于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形成过程来说,亦具有重要 作用与意义。这是因为“德”与“道”有着密切关系,即“道”决定了“德”的特性,“德”体现了“道” 的性质。道”与德”的关系是分而有别,合而为一。在老庄哲学思想中,道”与德”不仅是 一对哲学本体论范畴,而且是一对关于人的内在本体和价值的形上学范畴。所以老庄天人观 最终是要探究伦理的意义和价值根源,解决人类的价值本体的形而上之根据。所谓天道无 亲,常与善人”(老子51章),实际上就为善人

8、的“道法自然”的伦理观确立了形而上的本 体依据。二、道法自然”的伦理观老子的伦理总体原则是“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而行。在老庄看来,“天道”有一个根本特性, 就是所谓道法自然”(老子25章),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 子25章)特别是,从天道的自然无为出发,老庄希望人们在各个方面尽可能做到自然无 为,返朴归真。老子的主张一是无为而治”,二是公平,三是简政,四是反战。老子的社会理 想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9、相往来。”(老子80章) 通观老子,曾有五处明确言及自然”,它们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17章)希言自然。(老子23章)道法自然。(老子25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51章)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64章)老子把“自然”视为道的最高原则。他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老子 51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这就是说,道”之所以 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并没有来命令,它从来就是这样的。而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 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它自己的样子为法则。这里要说明的是,道常自然,道法自然。 是说道效法的只是自己的自

10、然而然。正如河上公注所说: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因此,如果 我们把此处的“自然”的涵义再加以抽象的话,那么,老子所谓自然”,就是指的一切存在 的本然状态”。老子又把此叫做或比喻为“素”、“朴”、“无极”、“婴儿之术孩”、“赤子”。5因 此,以自然为性的道,在其实施创生和成就天地万物的过程中,完全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自然 运作。这种思想被老子精辟地概括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7章)。6 而现代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并不 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更优胜的地位。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和整体观在道家、道教典籍中是被 反复强调的。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 子25章)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更优胜的地 位。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道”又通过德”的外化 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 行”,即“法自然”。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有其自身发生、 发展的内在规律。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和T道”的化生物,理应效法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 和法则。“自然”是依事物的本性自由伸展的状态;“无为”意味着非逼迫的,自发、自然、自 由地行动和发展而不妄加干涉。老庄坚持人类与自然、宇宙整体的统一,把个人作为自然有 机体的一部分,把个人置于与他物平等相处的地位的前提下来确认自我、规范自我,达到万 物得一而生的境界。道教把老子尊崇为道主。道教继承了道家道生万物、天人同源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特征,在伦 理上也强调要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是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 道家道教一方面主张万物自道生,另一方面又主张万物生而有道。因此道家道教便认为,世 界上的一切生灵都有其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合理的存在地位。所以,道家道教的这种生态伦理 观,可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一种超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