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花都区2011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0224868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花都区2011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州市花都区2011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州市花都区2011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州市花都区2011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州市花都区2011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市花都区2011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花都区2011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广州市花都区2011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

2、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劲敌 痉挛 不胫而走 曲径通幽B和面 霍乱 豁然开朗 祸起萧墙C甲壳 撬动 翘首以待 七窍生烟D筵席 嫌隙 垂涎三尺弦外之音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国目前有1600万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甘为人梯,培养了

3、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耳濡目染,塑造出德才兼备的一代代新人,使漫漫教育征途薪火相传,生生不息。A兢兢业业 B不可磨灭 C耳濡目染 D薪火相传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藉天灾见亲情,书写人性的真诚及坚韧成为唐山大地震打动观众的主要元素,截至8月6日,票房已达4.96亿元。B专家组对圣元“早熟门”3女婴进行集体会诊,诊断认为“雌激素水平正常”,属于假性性早熟。女婴家属不满结果,怀疑会诊被人操纵。C设置交通技术电子监控设备测速却不公开位置,容易形成设置执法陷阱行为出现,助长执罚经济现象的盛行。D红学专家们对谁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这个问题

4、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一般采用是高鹗续写这一说法为准。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 。 。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 。 。虽然,他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 。我喜欢这些树,视他们为上天昭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独立的树林,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A B C

5、D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其明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梁王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吴楚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

6、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辞归国。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

7、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三十五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节选自史记梁孝王世家)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容言曰 平静的样子 B以距吴楚 抵御C大治宫室 管理D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 暗中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太后亲故 以事秘,世莫知 B迎梁王于关下 拟于天子C上疏因留 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 D梁之侍中 公孙诡之属 7以下几句话分

8、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孝景帝猜忌梁王的是( ) 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 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 窦太后义格 天子意梁王,逐贼 上疏欲留,上弗许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年,皇上同梁王刘武一起宴饮,说去世后要把皇位传给梁王,梁王连忙说不敢当。孝景帝虽然知道这不是真心话,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B吴楚齐赵等七国起兵反叛朝廷。梁孝王亲自在雎阳守城,派韩国安、张羽等为大将与吴楚对抗。最终吴楚等叛军被击灭。梁王被赏赐可以使用天子的旌旗。C梁王入朝,表达了想留在长安的愿望,得到皇上的允许。梁王在宫中侍奉景帝同乘一辇,外出同乘一车游

9、猎。D梁王在暗杀事发后,让公孙诡、羊胜自杀,并交出他们的尸体,皇上由此怨恨梁王,但是又对他有所期望。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

10、关。榆关,即今山海关(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2)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3)春花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 ,_。(苏轼赤壁赋)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

11、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至今,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

12、的水浒,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于逍遥自在

13、、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

14、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的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经典文学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B文学经典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外化在文学作品的表现,通常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追求。C文学经典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