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0214854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让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记香坊区第七届卓越杯体育赛课所见所思2011 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 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 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在传 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中,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动技能技术却成了课 程的唯一目标,无论是教师教、学生学还是大大小小的考试,运动技 能技术都是唯一的内容,学生不过是运动机器而已。学生虽然按照老 师要求老老实实地上完体育课,但并不能长时间对体育课教学的内容 形成记忆,加之被动的学习锻炼让学生兴趣索然,让体育教师们的上 课效果大打折扣。自我们香坊区进修学校提出生命化教

2、育这一理念以来,我与我们 体育团队的骨干教师们也在不断思考 :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体育课 “活”起来。来自数学团队的“大问题教学”和来自教学勇气的 “创建学习共同体”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与部分老师进行讨论与 尝试,感到收获很大,恰逢我区第七届卓越杯教师专业素养大赛,我 们就把“想大问题、做共同体”作为我们本次赛课的主题和评价参考, 下面我就结合第七届卓越杯体育赛课所见所思谈谈我的个人体会。想与做,一内一外,在体育课教学当中学生“想”的机会并不多, 而且大多数是在想“记住老师的示范,完成老师的要求”,这种被动 的“想”会给学生一种任务感、疲惫感甚至是逆反情绪。在我们这次 的赛课中,却体现了不一样

3、的“想”:要动起来。来自哈平小学的邱海洋老师上了一节跳绳课,在学生 多而器材少的情况下,他问学生:在器材不够用的时候,怎样才能让 所有同学都参与活动?学生们开始思考并说出几种跳绳的方法,在让 学生们分别尝试、体验之后,找出一个有点难度的跳法:4 人嵌套跳 2 绳(见图)让学生们分组尝试。和讨论中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没有上够,分别问老师“什么时候还 上啊?”安抚好学生后,邱老师遗憾的对我说:课没有上完,学生掌 握的不好,我想让他们多想想,后面的内容没时间进行了。但我对他 说:从学生的反应看,没上完更是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 会把没掌握的技能在课后自己研究、练习,这是体育课最希望看到的 效

4、果,如果你这节课教的东西他们很容易掌握,就不会进行深度思考 和讨论,课是上完了,但没有余味的教学也就彻底结束了,不会再给 学生留下太多痕迹。我看到的是学生的思维在和身体一同在运动,这 节体育课已经留在学生的心里了。“做”是一种外在行动,体育课本身就是要以身体行动为主要教 学手段。“做共同体”指的是在我们体育课上形成一种生生之间、师 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这次赛课上,就出现这样的“做”。课例二:共同的任务,使学生体验团队学习、练习的力量大于个 人的学习力量。风华中学董长春老师的一节掷实心球一课,其中两个 环节让学生体验到了团队的学习力量。在一个游戏中,4 组学生在不 用手的情况下运送10 个实心球

5、到指定位置,学生们开始讨论,研究 出 2 人前胸夹 1 球、1 人颈间夹球褪间夹球等很多方法,而最终获胜 的一组是 2 个高大同学抬着一名瘦小同学,瘦小同学身上放了5 个实 心球。学生们为他们的智慧和合作纷纷鼓掌,这个方法也出乎了老师 的预计,给予他们高度的赞扬。第二个是尝试练习:看谁投掷的远, 学生们分组尝试,各种姿势各种方法,练习之后分组讨论怎样更远, 学生们在研究之后,很多动作、方法竟然指向了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 标,在老师的点拨、鼓励之后,学生们互相指导,对照,研究,最后 的动作竟让有模有样,已经无需老师的讲解与示范了。这种学习,已 经让学生们聚到一起,互相帮助,形成了简单的小团队。虽然

6、距离我 们心目中的“学习共同体”还有很大距离,但是师生们已经尝到了这 种教学、学习的乐趣,在今后的体育课上,我相信会出现更多的、更 深入的学习共同体出现。其实不止这两个课例,本次赛课还有更多的体育老师在不同角 度、不同环节上尝试“大问题”与“共同体”。这次赛课后我更加清 楚的认识到“大问题”与“共同体”并不是两个理念,而是内外结合、 思行合一的统一体,就好比武术中的内功与招式。行而不思则惘,思 而不行则怠,两者贯通则教、学皆顺。回想这一年来的所闻、所见、 所思、所悟,感觉到这种融合先进理念的体育课也应当有适当的流程, 当然我更相信教无定法,这里想到的流程仅作引玉之砖,希望更多的 专家、领导、同仁们给出更科学、适合的流程,引领我们体育学科教 师掌握更有效的育人之法,让学生的思维与身体一同运动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