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冰滴丸的实验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018861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冰滴丸的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冰滴丸的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冰滴丸的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冰滴丸的实验报告(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冰滴丸的制备实验目的1. 掌握滴丸的制备过程及操作方法。2. 了解滴丸的制备过程和基本原理。3. 掌握苏冰滴丸的功效及制备方法和原理。【处方】苏和香0.5g冰片0.5g【处方分析】1. 方 源:外台秘要“吃力伽丸”(苏合香丸)2 冠心苏合丸1苏冰滴丸3苏和香:半流动性浓稠液体,开窍,辟秽,止痛。用于中风痰厥.猝然昏倒,胸痹心痛,胸腹冷痛, 惊痛。4冰 片:又称合成龙脑,具挥发性,水中几乎不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用于热病神昏、惊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胸痹心痛,目赤,口疮,咽喉肿 痛.耳道流脓。5外用研粉点敷患处,单味冰片片剂对心绞痛有一定治疗作用。苏冰滴丸

2、:芳香开窍,理气止痛。用于胸闷、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及冠心病 62. 实验原理2.1 滴丸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后溶解、乳化、或混悬于基质中,再滴入不 相混容,互不相作用的冷凝液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滴收缩成球状而成的固体制剂,主 要供口服,亦可供外用,如耳丸等。7基质+药物水浴加热溶解,乳化或冷凝液中混悬液骤然冷却1F球状滴丸苏冰滴丸的原理系指苏合香和冰片与聚乙二醇6000基质加热熔融成混悬液,再滴入不相混 溶,互不相作用的液体石蜡冷凝液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滴收缩成球状而成的固体制剂。 2.2 常用的基质: 水溶性:聚乙二醇(PEG)类,以PEG4000或6000

3、为宜,它们的熔点低于(55-60C), 化学性质稳定(在100C以上才能分解)能与多数药物配伍。其良好的水溶性亦能溶解多种有机 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分子状态分散于载体中,在溶剂蒸发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可阻止分子 聚集。 非水溶性: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等。2.3常用冷凝液:水溶性基质可用液状石蜡,植物油,甲基硅油,煤油等。非水溶性基质可 用水或不同浓度的乙醇等。制法】 药物分散:用蒸发皿称取聚乙二醇-6000 3.50g, 90C水浴加热至全熔。 向蒸发皿中加入苏和香3.50g及冰片0.50g(苏和香和冰片必须研成细粉),搅拌至熔化(不 能用力搅拌)。 滴至成丸:将缠好纱布的滴管90C烘箱中

4、加热后,吸取药液,调节滴管口与冷却杯(量筒) 的距离,滴速30-50滴/分,冷却后,取出,置于滤纸上,吸干石蜡,包装。注:混悬液 混悬液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 剂。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一般在0.510微米,小者可至0.1微米,大者可达50微米或更大。混悬剂属 于热力学不稳定的粗分散体系。对混悬剂的要求是:混悬的微粒应细微均匀、下沉缓慢、其速度不影 响剂量的正确量取;下沉后的微粒不结块,稍加振摇即能均匀分散;在长期贮存中粒子大小保持不变; 不太粘稠,易倾倒;外形美观,味道可口并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布,不易流散, 能快速干燥,干后能形成不易擦

5、掉的保护膜。若要制得沉降缓慢的混悬液,应减少颗粒的大小,增加 分散剂的粘度及减少固液间的密度差,或加入表面活性剂以降低界面自由能等。同时,分散相的浓度 与温度也会影响混悬剂的稳定性。 8【质量检测】所得滴丸应为圆球状,大小均匀,色泽一致,无粘连现象。注意事项:1滴制时,药液温度不得低于80C,否则在滴口易凝固不易滴下。2. 搅拌时不能用力搅。3. 滴管吸取液体时尽量不要有气泡,否则影响滴丸质量。参考文献1 江文德.冠心苏合丸的药理研究及其简化制剂一苏冰滴丸的理论基础J.药学学报,1979,11:655.2 徐长化.苏合香丸出处初探J.江西中医药,1987,4.3 冠心苏合丸的剂型改进-苏冰滴丸的试制J.医药工业,1976,12:3-9.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一部,2010:153-1545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一部,2010:136-1376 卫生部颁药品标准全集,2005.中药部颁(15).7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二部,2010.附录1(附录10).8 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5-1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