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荒原中时间观的嬗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0185866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荒原中时间观的嬗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论荒原中时间观的嬗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论荒原中时间观的嬗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论荒原中时间观的嬗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论荒原中时间观的嬗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荒原中时间观的嬗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荒原中时间观的嬗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荒原?中时间观的嬗变摘 要: 时间问题一直是现代主义文学家们探讨的热门话题,作为现代主义文学代表诗人,T.S.艾略特在对时间问题的探索方面作出了出色的奉献。他在?荒原?一诗中充分借鉴柏格森对“时间的哲学阐述,大量展现心理时间“绵延的特质和人类意识活动之间的关系。在荒原后半期,诗人为了追求绝对有序的人类秩序,在布拉德雷哲学观的影响下,他开场探寻自己的“秩序观。本文从现代主义时间观的哲学根底、?荒原?文本中时间性的具体分析以及?荒原?末尾艾略特时间观的转变等方面着手,对?荒原?时间观的嬗变做较为详细之阐述。关键词:艾略特 ?荒原? 时间观 秩序观目录引言4一、最初的承受?荒原?中自我意识与

2、柏格森的“绵延观41、自我意识与现代主义文学42、柏格森对时间性的哲学阐释53、“心理时间的现代意义6二、具体实践心理时间在?荒原?中的具体运用61、对当下状态的回避62、意识流式的“绵延状态83、包含在过去的未来中的“现在10三、更高的追求重建秩序的要求与时间观念的转变111、新的追寻112、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升华11结论13参考文献:15引言TS艾略特的?荒原?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被誉为是现代诗的里程碑。究其久负盛名的原因,除了表达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人民心中普遍的精神荒原意向、与传统诗歌迥然不同的表现手法、意蕴丰富隐晦的用典等等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充分表达了艾略特对“时

3、间性这一问题的哲思。前人在评论艾略特对时间的思索时多将注意力集中在他最后创作的一篇长诗?四个四重奏?上,对?荒原?中“时间性的思考较少深入关注。确实,?四个四重奏?是艾略特对于时间思考的集大成之作,但笔者认为,对“时间的思索贯穿艾略特创作始终,并且,以?J.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为代表的早期创作,已经表达出对现代性时间观的思考,以?荒原?为代表的成熟期创作,对时间的思考深受现代哲学大师柏格森“绵延说之影响,尤其是“葬仪、“棋戏和“火诫三节。但在借鉴柏氏哲学观的同时,艾略特开场了自己对“秩序的理解和追求:他的秩序观“以时间为基点,力求重建秩序,到达绝对平衡。1 江玉娇:?探讨T.S.艾略特

4、的秩序理论?,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第38页。这就是为什么在诗歌的后半局部,隐约表达出依靠*拯救人类心灵荒原的思想。但这时他的诗歌中多种*意像交替出现,说明他对于*还举棋不定。即便如此,他的时间观也已经与柏格森产生了分歧,柏格森的时间观基点在于“自我,而艾略特已经试图寻求*哲学观拯救人类,目的在于完毕荒原中混乱的局面,从而到达一种和平、美好、安宁、永恒之绝对平衡的境界。?荒原?表达诗人对于时间哲学性思考的转折,这正是?荒原?在艾略特作品中的突破口及其在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之处。一、最初的承受?荒原?中自我意识与柏格森的“绵延观1、自我意识与现代主义文学要对?荒原?的时间观进展分析,就不能

5、不把它放在现代主义的产生这一文学大背景下。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之一是自我意识的突显和对心理时间的广泛运用。1931年,艾略特曾对*些评论家称?荒原?表达了“一代人的幻灭一说做出回应,认为那是一派胡言,2 *剑:?T.S.艾略特:诗歌和戏剧的解读?,: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9页。 后又在?巴黎评论?的采访中称自己并不知道写?荒原?的意图是什么,他认为那仅是“一个人想把他心中的东西表达出来,但他并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直到他把它表达出来为止。3 Ibid.由此可以认为,?荒原?表达的只是对诗人创作时忧郁的心情和混乱思绪的再现,所以,?荒原?中自我意识的流露,实是一种对心理时间的强调,与现代主

6、义文学的表现手法有密切联系。而现代主义文学之所以强调“自我,凸显主体意识,作为现代主义哲学根底之一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显然在其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也对他早期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艾略特在哈佛求学期间,系统阅读了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等人的诗歌及亚瑟西蒙斯的理论著作?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而象征主义的哲学背景正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1911年,艾略特到巴黎聆听柏格森演讲,对柏格森的哲学思想持赞同态度。他本人也曾成认,在写作?J.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时,他是一名柏格森主义者4 本段背景资料参见:*立辉:?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第23页。要具体了解柏格森

7、哲学理论对艾略特创作的影响,还应当对柏格森的哲学观进展全面分析。2、柏格森对时间性的哲学阐释柏氏哲学观的起点在于对时间与生命关系的探讨。现代性的本质是由时间性所决定,这里的“时间性绝不仅指时间简单的一维流逝,而更多趋向对时间绵延不断的理解。卡林内斯库曾在?现代性的五幅面孔?中对现代性的两种时间观做出了如下说明:“1资本主义文明客观化的、社会性可测量的时间;2个人的、主观的、想像性的绵延,亦即自我的展开所创造的私人时间。后者将时间与自我等同,这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化的根底。5 *弘:?时间性分析:对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点考察?,学术界双月刊2004年,05期,第88页。柏格森对“绵延进展了深入

8、探讨,并得出结论:生命的本质在于时间,而时间具有“绵延的特质。“绵延的说法最初来自柏格森对芝诺几个著名悖论的思考,芝诺认为运动的物体必然占有一个不动的瞬间,但这些不动的瞬间却组合不成运动,由此否认了运动的存在,并认为时间是可分割的,是不连贯的。6 背景资料参见:李文阁、王金宝:?生命冲动重读柏格森?,*:*人民 1998年,第75页。柏格森认为芝诺混淆了运动和运动轨迹的概念,柏氏时间观的总特征是区分了两种时间,一种是纯粹的、没有杂念的时间,即“真正的时间,另外一种是偷偷引入了空间概念的时间。在他看来,传统的时间是一种量化的时间,只有数量的大小,这种“数量是一种空间性的概念,既然时间可以计算,则

9、时间便“不是旁的而是空间而已。,7 同上,第70页。柏格森把这种传统的时间观称为物理时间,或是客观时间,因为运动在直观中表现为物理空间的可分割性与连续性,这种不连续性表现为空间上一个点向另一个点的连续过渡。但他认为实际上运动是一种连续的、不可分割的过程,因为空间上那些被认为可分割的数学的点之间,总存在其他的数学的点,而这些点之间又存在着更多的点,以至于无穷,点和点之间无法分割,因此也不存在“之间的问题。因此,任何运动都是不可分割和具连续性的,时间作为运动的一种形态也是如此,因此时间的本质是“绵延。它与物质性或实体性的东西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在空间中是一种“同时出现的并列关系,而不是前后继起。物质

10、上的东西无“绵延状态说明了“绵延不是一个物质过程,由此他认为“真正的时间即“绵延则是一个意识或是心理过程,意识状态不是彼此外在的关系,而是内在的相互渗透,一种思想伴随另一种思想产生,一种情感中也总是参杂着其他情感,这既是一种陆续出现,又是一种相互渗透。柏格森把“绵延归结成心理时间,以和近代时间观将时间归结为物理性的“绝对时间对立。虽然柏格森的时间观在今天看来还有待完善,但就其中心理时间概念的提出、个体与自我意识的突显这几方面,对?荒原?的时间观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心理时间的现代意义在?荒原?一诗中,作者对“心理时间的借鉴比比皆是。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近代科学所产生的“绝对时间已经不能完全适

11、应现代社会的开展。“绝对时间的出现,也许让人觉得时间似乎增多了,但实际上,对现代人而言,时间无处不在,现代人赋予时间太多的目的: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在这些目的的重压下,反而激发了人对于时间的恐惧,人类觉得时间如此无情,对时间的流逝产生了深深的无奈和绝望。而在“心理时间的支配下,人可以将受外在空间的约束缩至最小,自由徜徉在意识的河流中,从而产生了与外在异化空间相抗衡的自我存在。二、具体实践心理时间在?荒原?中的具体运用由于?荒原?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四年,艾略特因此拥有较长的思考期。诗人得以在不同的章节中,对于“时间的表述在形式上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以阐释这个问题。各章具体分析如下

12、:1、对当下状态的回避在第一章“葬仪中,表现为对现在时态的刻意回避。首先,是当下状态的空白。第一节中,诗歌开篇便点明“四月这残忍的季节,8 诗句引文出自:李俊清:?艾略特与?:人民文学, 2007年,第31页。这与以往人们心中那个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四月显然不同。诗人笔下的四月,是一个混合着“记忆与希望的四月,记忆与希望暗示时间的过去与未来,“当下显然缺失了。紧接着,在“夏日突临之时,作者非但没有感受到当下的存在,反而用一连串的过去时态stopped,went,drank,talked,were,took,frightened,said9?艾略特与?,第105-120页附录一:原文。等把读者拉

13、回到“我在施塔柏格湖上的生活以及残留在大公府邸的童年记忆之中。第二段中,作者用“影子暗示死亡,它“不同于早上跟在你身后的/或是黄昏在前面迎接你的影子。10?艾略特与?,第32页。笔者认为此处借用了古代神话中斯芬达克斯之迷暗示人类的生命。在斯芬达克斯之谜中,用早晨、中午、下午比喻成人生的幼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此处的早晨、黄昏也分别暗示了人类生命的幼年、老年时期,而作者所处的当下中年时期则被略过了。其次,是让过去的影响覆盖当下,当下成为过去的影射。本节第二段中,作者用“一把沙粒的恐惧指出人类对死亡真正的恐惧在于并非对死亡本身的恐惧,而是遥遥等待死亡的过程令人畏惧。典故出自希腊神话中库米的女巫求

14、死不能的故事,这种恐惧感源于神话的过去,并影响到现在,属于人类潜意识中的一种。可以说这种情感存在于过去,并在现实存在中折现。本节最后一段中,“我对熟人司太森说:“我们在迈利曾经同过船呀!11 同上,第33页。“迈利是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第一次战争的战场,意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两次战争原因均为经济利益的争取。在此处作者将历史的过去重演,隐射现今科技和人类文明在进步,而人类却仍然为欲望所左右的现实,回避了对一战的直接描写。12 同上,第38,44-45页。在第一节里,有一个人物外表看来似乎起了贯穿时间的作用莎莎翠丝夫人。诗人称她为 clairvoyance,根据佛家阿昆达磨俱舍论译为“天眼通,意为能

15、透视无障碍。她期望借助纸牌的解释,把时间合理地连贯起来,但实际上,她的神力能够通晓古代、预知未来的生命轮回,却无法对现存的“空白作出合理解释。在那五*意义明确的纸牌中,“淹死的腓尼基水手可能指宝剑10点,代表古代丰年神Fertility God,古代每年夏末将神像抛入河中,以期来年复活,带来丰收。“海岛的妖女系希腊神话中地中海的女妖Siren。“旁竖三柱的人艾略特原稿欲将man with three staves改为king fishing,但最后维持man with three staves不变,因此,可以理解此牌意通“渔王。这三*牌展现的都为神话的过去。而另外两*牌“命运之轮和“吊人含有对生命、对自我意义的一种升华性思考,“命运之轮含有佛家轮回的思想,而“吊人中的牺牲含有基督教中奉献之意,暗含“重生的概念,这种“死亡重生的模式,实际上表达时间绵延不绝的流动性。但是,有一*空白的牌,因莎莎翠丝夫人能力有限,看不出其中的含义。对此,笔者认为这*空白的牌指涉的正是当下的存在,它亦是过去与未来中的空白带:“他背后隐藏的*种秘密,不准我看。我找不到13 ?艾略特与?,第33页。微妙地透露出作者对“现存持回避态度,并借莎莎翠丝夫人的困惑表达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