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0076021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教师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生使用时间 第 周课 题主 备审 核使用教师编 号编写时间祭十二郎文白占功支彦高二全体语文教师2072-20752016.3.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学习重点、难点】1、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2、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第一、二学时【知识链接】1、“感人心者莫先乎

2、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

3、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3、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4、作者简介:韩愈,(76882

4、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自读课文,并梳理文言知识】一、词类活用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2、东: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3、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5、4、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5、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6、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7、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8、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二、句式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三、古今异义的词1、成家: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古义:安家。今义:男子结婚。)2、少年:吾与汝俱少

6、年(少年:古义:青年男子。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3、志气:志气日益微(志气: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4、几何: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5、强者:少而强者不可保(强者:古义:强壮的人(生理上)。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6、成立: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长立业。今义:创立,有根据。)7、当不复记忆(复:古义:再,又。今义:重复,往复)8、吾去卞州(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去)9、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这里是“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第三学时1、课文梳理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7、。 第二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三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从此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五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六自然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七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八自然段推断侄

8、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九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 第十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自然段全文结束,“眼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悲痛不已。” 全文十二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时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续写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

9、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难怪东坡先生会有“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2、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明确】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3、文章开头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请说明理由。【明确】细节: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情感: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怜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4、在写十

10、二郎之死时,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明确】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同时写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5、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明确】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6、全文以悼十二郎为主,寄托着哪些情感? 【明确】、悲家世不

11、幸,人丁不旺; 、悔“旅食京师”,仕途失意; 、叹未老先衰,从汝而死; 、恨英年早逝,兄夭其嗣; 、哀后辈孤苦,少年丧父; 、疚丧葬难周,自责悔恨。 【小结】1、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

12、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2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

13、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第四学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 )A、比(等到)得软脚病 辍汝而就(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 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明确】(A项“比”解释为“近来”,“就”解释为“就职上任”,“凭”解释为“临”;B项“应”解释为“应付”;D项“止”解释为“住”,“既”解释为“不久”“后来”。)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B请归取其孥还必

14、相迎取C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后五年,吾妻来归 D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明确】(A项分别解释为“视力”和“比较”,B项都解释为“迎取”,C项分别解释为“回家”和“女子出嫁”,D项分别解释为“保全”和“完整”。)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不省所怙 吾往河阳省坟墓 B、将成家而致汝 衔哀致诚C、汝之子始十岁 始速祸焉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明确】(A项分别解释为“知道”和“探望”,B项分别解释为“使来”和“表达”,C项都解释为“才”,D项分别解释为“穷尽”和“处境困难”。)4、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C)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 B、/C、/ D、/【明确】(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