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1.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闻水声,如鸣佩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2. 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而后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内心深处始终有无法排遣的忧愁,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凄凉之情3. 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4.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 、 等角度去点染, 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却又无处不在写 游鱼 、 鱼影 、 日光 水 水 5.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C F G )(多选)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6.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1)作者怎样描写小石潭的石岸?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2)作者怎样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前文与第五段中的“四面竹树环合”相照应的句子有哪些?“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特点:幽静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23、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作者先乐后忧,两种感情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描写心情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30、《三峡》写水、《与朱元思书》写水、《小石潭记》中写水,有何不同?(《三峡》写水从客观上体现水的特点;《与朱元思书》中写水清、急,表现景美,表现作者想要寄情山水的想法;《小石潭记》中写水 以山水之美排遣抑郁的心情)1、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
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可摘引原文,可自行创作2分)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静结合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坐潭上//凄神寒骨 观游鱼//乐心怡情碧水游鱼//石潭景 凄神寒骨//游者情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分)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我希望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能有《小石潭记》的幽静怡然,能有《大道之行》中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的社会才是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3、 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这说明小石潭在怎样一个环境中?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趣?(或问:“伐竹取道”说明了哪些内容?) 答:(1)说明这是一个幽静、僻远、荒凉、人迹罕至的地方 (2)作者听到悦耳的水声时心情愉悦,游兴大增,于是产生了探幽、访奇的情趣 4、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其作用是什么? 答:(1)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2)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出了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第二段生动而又传神地表现了游鱼怎样的情态?采用了怎样的手法和修辞?“似与游者相乐”展示怎样的境界? 答:(1)自由、活泼、轻灵、悠闲、快乐 (2)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3)物我合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1)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的修辞是:对偶、借代 4)总写登楼观景的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5)空间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景象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6)在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7)豁达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千古名句伟大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9)出自本文的成语:百废具兴、政通人和、心旷神怡、浩浩汤汤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1、文章结尾处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勉励朋友,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古仁人 2、 3/4段描写部分赏析: 寓情于景,抓住特征性的景物形象,渲染或悲或喜的气氛。
具体分析如下: 3段借极具阴惨特点的景物极力渲染悲的气氛,从而衬托登楼览物者的悲 4段借明丽生机宁静特点的景物极力渲染喜的气氛,从而衬托登楼览物者的喜 3、具体写景句赏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空间角度俯视远眺洞庭湖,“衔”、“吞”二字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湖面的广阔和湖水的浩瀚气势,化静为动(以动写静),赋予了洞庭湖无限生机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从时间角度,简练生动地表现洞庭湖多变壮观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动静结合互衬,运用比喻,把月影比作沉在水中的玉璧,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浮动的水光和静静的月影的美好情态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运用对偶、借代,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早晚明丽宁静富于生机的景色,极力渲染喜的气氛,衬托登楼览物者的喜悦心情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如何看待《范仲淹》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思想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1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 2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 3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局限性: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性,本文也反映出了作者盲目忠君的思想依据:“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6、第2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象的?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 答: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答:起过渡作用,由景入情,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8、作者用哪些话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目的: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引发下文的议论,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9、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10、 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 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11、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2、文章第三、四段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这两段写景、抒情的目的是什么? 答:这两段写景、抒情的目的是为了与下文的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的高尚与伟大 13、人生中总会有难以避免的失意和痛苦,读完此文,你认为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胸襟和态度去面对? 答: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14、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答: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5、你还知道哪些“心怀天下”的名言典句? 例:儒家学说: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6、“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反映了古仁人旷达胸襟,这种胸襟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尤为重要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打算怎么样做,才能拥有这种胸襟可围绕“战胜自我”、“摒弃私心”、“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而豁达进取”来谈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词多义 ①归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②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雾气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