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0028778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2、,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解题: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

3、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

4、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4“孰”:古为

5、“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5“旦日”: 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

6、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

7、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

8、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形貌昳丽(光艳)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臣之妻私臣(偏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3

9、“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C对 D比 E跟 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皆以美于(D)徐公 皆朝于(A)齐 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 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于是(A)入朝见威王。 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

10、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答案见本教案第二教时)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 齐威王妻私宫妇左右 | | 妾畏朝廷之臣 | | 客有求国境之内 受蔽 受蔽 类比推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师CN(TeacherCN.COM)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倡导网络文化,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果我们的文章涉及或侵犯您的有关权益,请即时与我们联系,请注明网址及文章,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感谢您的合作!转载声明:如果您要转载本站文章,请载明出处“教师CN”。特别声明:教师CN

11、部分文章需征求教师CN同意方可转载,请与我们联系,经允许后再行转载。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12、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

13、,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丽 朝(zho)服衣冠(gun)窥(ku)镜 期(j)年 朝(cho)于齐 间(ji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