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书后练习答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0006058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3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书后练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古代汉语书后练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古代汉语书后练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古代汉语书后练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古代汉语书后练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书后练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书后练习答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种是本义,哪一种不是?请阐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应”,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

2、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种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但是数种。(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

3、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阐明。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变化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

4、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体现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体现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体现的含义是“(主语)觉得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觉得宾语“我(指邹忌)”长得美丽。2两者的使用范畴不同。可以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

5、形容词、名词的活用。三 举例阐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1“于”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背面引进行为动作的积极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她人擒获。2“为”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积极者,有时“为”后的积极者可以不浮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讥笑,浮现积极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浮现积极者。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积极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积极者可以不浮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

6、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浮现了积极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浮现积极者。4“见”字被动句式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积极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5“见于”被动句式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积极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积极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6“被”字被动句式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积极者。如

7、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积极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积极者“尚书”。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由于它们都不具有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调的作用,相称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因此当汉语中浮现判断词“是”后来,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调词,起引出

8、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她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常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与否认副词,不是判断词。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标志。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见于”式。3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后句是,“为所”式。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前句是,

9、无标志。6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8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阐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不是。之,连词。前一种“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种“之”用于定中之间。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10、)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

11、“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3 我未见力局限性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12、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八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阐明是属于哪类活用(涉及名词用作状

13、语)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觉得它(小丘)不好”。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她(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她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6诸将恐惊,会

14、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后一种“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爸爸要像个爸爸,“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觉得她(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看待客人同样地看待她(孙膑)”。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

15、名词作状语,表达比方。 “云集”即像云同样地汇集,“响应”即像回音同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同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少:古义为稍,限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限度副词。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曾:古义为居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4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直:古义为只、仅,范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由于,连词。6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竟:古义为最后,时间副词;今义为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