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5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000372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5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5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5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5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5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5(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51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一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根本思想,修辞、论证方法上均有特色,必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入,故课堂仍宜采用诵读教法。通过诵渎,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通过诵读,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预习安排1.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全文中出现12次)的读音。2.考虑: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二、检查背诵,导入新课学生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精彩句子,导人新课。三、简介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

2、,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导(“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阐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

3、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煽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四、检查预习规定的考虑题1.确定“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2.问:“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羞恶之心)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照“义的原那么行事。)3.孟子认为“羞恶之心是人的“本心的一种,这是他的“性善论中的一个观点。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观点认识得更加清楚,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4、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标准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嫩、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4.试用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来解释本章中的两个例证(先诵读,后解释)。五、诵读第二段1.请根据文章

5、内容给第二段划分层次。可分两层。开头至“乞人不屑也为第一层;“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至末尾为第二层。2.诵读第一层。(1)补充注释。“一箪食(旧读s,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形容饿者欲食之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同“吒吒)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合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致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不屑也承上文“屑后省“受字。(2)用“性善论观点解释:“行道之人乞人为什么不受呢?(恶其无礼。)这说明了什么?(有羞恶之心,本心未泯,故宁死而不食。

6、)再问:这个例证跟第一段中哪一句话“照应?(“所恶有甚于死者。)(3)学生练习背诵,老师检查。3.诵读第二层。(1)补充注释。“万钟二句“万钟言俸禄之厚,因其厚而不辩礼义,虽受,一人不能独食万钟,故云“于我何加。“加,增益之意。“为宫室,一句既不能独食,故有此问。“宫室等三事皆身外之物,即所谓物欲,物欲陷溺其心,那么失其本心,故“不辩礼义而受之。“乡为六句这是将“呼尔蹴尔之食弗受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二事作比照阐述:前者说明人在困难危迫之际尚能保持其羞恶之心,可知这羞恶之心为人所固有;后者说明人在丰裕环境中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恶之心。这是以正衬反,重在说明丧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着问道:“是亦

7、不可以已乎?提醒人们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本心这里专指“羞恶之心。(2)学生练习背诵,老师检查。(3)用“性善论观点来解释:为物欲所蔽,那么失其本心。这是用反面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提问:本段跟第一段中哪些语句“照应?(“贤者能勿丧耳中包含了“不贤者易丧的意思。)六、背诵第二段七、布置作业熟读背诵?鱼我所欲也?第一段。八、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背诵?鱼我所欲也?第二段,导入新课二、诵读第一段1.注疏要点。(1)“鱼,我所欲也句“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口气,意为如不能兼而得之,那么舍鱼而取熊掌,盖熊掌之味美于鱼也。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用类比引出全章主旨

8、。(2)“生亦我所欲二句上文既已提出“舍生取义的命题,这里就来说明“生与“死、“义与“不义之间的关系。“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恶死是人之常情,而欲义恶不义,那么是因有“羞恶之心。这二句解释“舍生取义的原因:“义高于“生。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3)“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含欲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为皆贬义,即不顾礼义之意,合起来就是:“生高于“义。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这二句贬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为后用叹号更恰当。(4)“由是二句这是承以上四句,将“

9、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即求生避患都要符合“义的原那么,不合于“义那么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有不用“有不为的“有,同“或,有人。至此,“舍生取义的命题已得到充分的论证。下面再作推论。(5)“是故二句“所欲“所恶二小句,重复上文,分别指“义与“不义而言。这一大句紧接下文,“是心,即“欲义“恶不义之心,也就是“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由“舍生取义推出的一个新论断。下文的例证即用来证明这一论断。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3.学生背诵第一段。背诵这一段,关键是要弄清它的构造层次。划分层次有不同的方式(各种参考资料因划分标准不同而出入较大),我们可以按文章的逻辑推理过程来划分。

10、三、本文小结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假如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犯“义的原那么。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承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非常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4.文中的比喻、比照、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屡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五、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