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91813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瘫康复评定方法 脑瘫的康复怎样评定(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定中重要的环节是对脑瘫患儿的观察,观察应该从 家长带着脑瘫患儿进入诊室即已经开始,观察同时要 对家长进行询问。一、观察与询问观察与询问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 脑瘫患儿的表现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对医师和治疗师的态度是恐惧的还是友好的。2. 评定前首先让脑瘫患儿坐于家长的膝上,观察家长抱扶患儿的方式、对脑瘫患儿的支持 的部位和范围的大小。然后,让家长为患儿脱衣服,观察脱衣服的方式及脑瘫患儿在脱衣服 的过程中患儿自己可以做哪些动作。再让脑瘫患儿离开家长的膝坐于检查床上,观察患儿离 开家长时的态度及坐于床上时所做的动作。3. 观察脑瘫患儿的自发活动,尤其是对婴儿,要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上观察其上下肢

2、有无自 发活动和活动的质与量。如患儿可以移动,要观察其移动的方式、活动的耐久力、是独立移 动还是需要在他人的辅助下移动,辅助程度的大小。4. 给脑瘫患儿玩具让其玩耍,观察患儿是如何应用自己的手去玩耍的,例如是否可以主动 去抓握、抓握的方式(包括对不同大小的玩具的抓握方式)、玩玩具的方式、两只手有无协 调动作、是否可将玩具在两只手间进行互换等。5. 设定不同的场景,使患儿进行各种活动,诱导其体位的变换和操作各种物品,从中观察 脑瘫患儿的姿势与运动的情况。6. 诱发患儿的语言,注意观察其语言的表达、理解能力及发音情况。根据脑瘫患儿对周围 环境和人的反应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表现,初步了解其智能、认知等

3、方面的发育情况。7. 询问家长患儿在家庭中一天的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如睡眠时所采取的姿势、移动的方式、 游戏的方式和玩具的种类、摄食的方式及食物的种类、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情况等,从中分 析出脑瘫患儿常用的运动模式和姿势模式。8. 询问患儿出生前、出生时、新生儿期的高危因素,判断可能的致病原因。9询问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史,如竖颈、翻身、爬的月龄,手的抓握动作 的发育情况等,判断其发育的阶段和发育的时间过程。10. 询问患儿的家庭情况,如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与脑瘫患儿平时的关系、对患儿疾 病的认识、对脑瘫患儿的养育态度等。11. 询问有无如癫痫等并发症、家庭中有无遗传病史、父母是否为

4、近亲结婚等。12. 在观察与询问的同时,可以对患儿进行简单的操作,如变换脑瘫患儿的体位、减少对 患儿的扶持等,并观察脑瘫患儿对操作的反应。二、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评定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其实际的生活年(月)龄,在评定时通过对脑瘫患儿的各 个体位上的发育水平进行观察、分析后明确如下问题:1. 患儿目前的运动发育龄根据正常小儿的平均运动发育规律判断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由 于脑瘫患儿在各种体位上的发育未必是平行的,所以要对各种体位的发育分别进行评定与分 析,应评定仰卧位、俯卧位、坐位、四点支撑位、膝立位、单膝立位、扶持立位、独自立位 等各体位上的发育水平,计算出发育商。对于粗大运动发育水平的判

5、定可以应用测试量表,如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贝利婴儿发育量 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DMS)等。2. 判断脑瘫患儿向下一个阶段发育的可能性根据评定的结果估计患儿的运动发育前景,可 能发育到哪个阶段。3. 预计运动发育将停留于某一阶段的可能性,并分析可能停留的原因。4. 确认以下几项发育状况抗重力伸展活动,正中位指向的发育,上肢与下肢的支撑,体轴 的回旋,躯干与四肢的分离运动,运动模式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三、肌张力的评定1. 评定肌张力的方法表3-1肌张力检查项目与判定方法mm10-12 和*w70 fMT”XJ1 -30*20b - Wr 斛”w和皿尢

6、Ofso1 -ior w*1IQ* - 1A04b -17CPAt懼帘人a40-TH* - lfiniar - t-M)1r-ISO*Atumki皿做1-W-ITO*胡 ftat珀喪尔mn nirtEIME忖飞状 Iu 1通昭沦菲til肖的笊宝煨2. 肌张力异常的分类和症状肌张力增高1) 痉挛性(spasticity):是由于锥体束损害而引起的牵张反射亢进的症状,是痉挛型脑性瘫 痪的主要临床症状,检查时的客观指标有如下四种:被动性低下,表现为折刀现象,即在 被动地、急速地使小儿的肌肉作伸展运动时,在运动开始时阻力较大,在运动的终末,关节 伸展至最大限度时即阻力最大时,肌肉伸展的阻力突然减弱或消

7、失,这种现象类似将水果刀 从刀鞘中打开的过程,在开始时因有阻力而比较费力,到即将完全打开之时突然失去阻力而 变得容易,并因此而被称为折刀现象。摆动运动的振幅减小。深部腱反射亢进。肌肉 坚实度增加。2) 强直(rigidity):是锥体外系损害的症状。被动性低下。a铅管样强直:由于伸肌与屈肌 肌张力同样的增强,所以在肢体被动活动时如同弯曲铅管时的感觉一样。b齿轮样强直: 在强直性肌张力增强的基础上又伴有震颤,当进行被动运动时有旋转齿轮的顿挫样感觉,故 称为齿轮样强直(cogwheel rigidity) o摆动运动的振幅明显减小。腱反射不亢进,因过 紧张而致使腱反射难以被引出。肌肉坚实度明显增高

8、。(2) 肌张力动摇:在安静时肌张力正常或偏低,在做目的动作、情绪紧张或兴奋等情况时肌 张力升高,主要见于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3) 肌张力减低或低紧张:在抗重力姿势的发育中,正常的肌张力是支持生物体本身重量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临床上将超越生理界限的低紧张(hypot oni a)儿称为松软婴儿,见于 脑性瘫痪的肌张力低下型和不随意运动型的早期、先天性肌肉疾病、周围瘫、精神发育迟滞 等的小儿。肌张力低下有如下表现:1)蛙状体位:由于下肢重量的原因,在仰卧位上骯关节呈外展、外旋、屈曲状态,膝关节也 呈屈曲的肢位,似青蛙仰卧时的姿势,故而得名(图3 -213)。2)W状上肢:与蛙状肢位同样,由于

9、上肢重量的原因,在仰卧位上肩关节呈外展、外旋、 屈曲,肘关节也呈屈曲的体位,似“W字样体位(图3 -214)。图3 -213蛙状体位 图3-214 W状上肢3)对折状态:由于腰、腹肌肉的肌张力低下,小儿在取坐位时,上半身向前方倾倒,胸腹部 和头部可以紧贴大腿,身体似从骯关节处成为两折(图3 -215)。4)围巾征(scaf征):检查者拉住小儿的一只手,使其上肢围住自己的颈部,如果上肢像围 巾一样紧密地围住颈部而无间隙为围巾征阳性,表示上肢的肌张力低下(图3-216)。图3-215坐位对折状态5)跟耳试验: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拉住其小腿使足跟接触他自己的耳,正常肌张力的小儿足 跟不能抵耳,如果可以

10、抵耳为跟耳试验阳性(图3 -217,表示下肢和髋关节肌群的肌张力 低下。另外,可以测量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床面之间形成的角度,肌张力降低时角度增大(表3-1),注意测量角度时骨盆不要离开床面。6)外翻扁平足:足弓的种类:有纵弓和横弓两个足弓。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足舟 骨、3块楔骨和内侧3块跖骨连结构成,弓的最高点在距骨头,此弓后端的承重点是跟骨和 跟骨结节,前端的承重点在第1跖骨头(图3-218a)。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两 个跖骨构成,其前端的承重点是第5跖骨头图3 -217跟耳试验218b)。内侧纵弓较外侧纵弓高。横弓:由骰骨和3块楔骨构成,最高点在中间楔骨(图3-218c)。足

11、弓的作用:可增强足的弹力,使人体的重力分散,保证直立时足底着地支撑的稳图 3 -218足弓固性。同时,在跳跃和行走时发挥弹性和缓冲震荡的作用。另外,可保护足底的血管和 神经免受压迫。足弓的维持:依靠骨的连结、足底的韧带和肌肉的牵引。连结的韧带缺乏 主动收缩能力,一旦受到损伤或被拉长,就可能使足弓塌陷,成为扁平足。扁平足的形成: 当肌张力降低的脑瘫患儿取立位时,足底肌群和韧带组织松弛,不能形成足弓,使足的外缘 上浮,成为外翻扁平足。痉挛型脑瘫脑瘫患儿的外翻扁平足是在上述原因的基础上,又加上小腿三头肌的痉挛、距骨 向内侧陷落而形成伴有母趾外翻的重度扁平足。3. 下肢姿势紧张的程度判断应用内收肌角的

12、大小和患儿的活动性来判断下肢痉挛程度的方 法。(1) 重度:内收肌角为Oo 300,脑瘫患儿几乎不能自己活动或活动相当困难。(2) 中度:内收肌角为300 600,脑瘫患儿只用一种模式进行运动。(3) 轻度:内收肌角为600 900,患儿表现为运动的协调性和精细性差。4. 肌张力异常的分布情况在脑瘫患儿各种体位上、各种活动中观察分析其肌张力异常的分 布情况,如在哪一部位表现最为明显,在活动中有无改变,如何改变等。四、神经反射检査神经反射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客观指标,所以也是评定小儿运动发育的重要指标,了 解神经反射的发育情况对诊断运动障碍具有重要意义。在评定过程中,要在各个体位上逐一诱发原

13、始反射、矫正反应、平衡反应和保护伸展反应并 观察反应的成熟情况,如有异常应找出阻碍反应形成的异常要素,试验应用促通这些反应的 手技,观察脑瘫患儿对手技的反应,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一)运动功能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是重要的部分,是了解和治疗脑瘫患儿的前提。主要内容如下:1肌张力的测定:可分轻、中、重。2、肌力。3、关节活动范围。4、姿势与平衡能力。5、手眼协调能力。6、行走能力。7、原始反射的测定:(1) 紧张性迷路发射:婴儿于仰卧位,整个身体呈过度伸展,头部后仰并转向一侧,肩 胛骨向中间靠拢,肩部外展,两腿内收,踝关节趾屈。婴丿14个月后此反射消失。若反射持 续存在,多见于痉挛型和运动障碍型

14、脑瘫。(2) 不对称颈紧张反射:婴儿于仰卧位,当婴儿头部转向一侧时,同侧的上下肢伸展, 对侧的上下肢屈曲。婴儿4个月后此反射消失。若反射持续存在,多见于痉挛型和运动障碍 型脑瘫。(3) 拥抱反射:测试者用手扶住婴儿的头部或躯干,使他处于坐位,然后将扶着的头迅 速后仰,使婴儿的头和躯干向后倒下,倒入测试者手中。婴儿立刻作出肩关节外展,肘关节 伸展,手掌放开,五指分开,形似拥抱的动作。婴丿儿34个月后此反射消失。若持续存在, 示大脑损伤。(4) 觅食反射:测试者用手指触摸婴儿口周皮肤或上下唇,婴儿将头转向受刺激方向, 并歪嘴要吃手指。婴儿4月后此反射消失。脑瘫患儿出现此反射持续阳性。(5) 握持反

15、射:测试者将一手指放进婴儿手掌并按压,婴儿的手指不自主地屈曲,会作 出握住测试者手指的反射。正常婴儿3个月后此反射消失,若此反射持续存在,示脑瘫。(6) 咬合反射:测试者将手指放进婴儿口内,并触摸牙床的咬合面,婴儿会作出上、下 牙床咬合的反应。正常婴儿此反射6个月消失。如仍未消失,可能与咬肌张力高有关。(7) 交叉伸展反应:婴儿于仰卧位,测试者抓住婴儿一条腿,使其伸展,用另一手刺激 此足外缘,婴儿对侧腿先屈曲后外展,然后内并伸展,想蹬掉另一条足的刺激。正常婴儿此 反射6个月消失,如仍未消失,婴儿有下肢痉挛。(8) 躯干内弯反射:婴儿于仰卧位,测试者用手指在婴儿一侧背部从肋缘下至髂棘划一 条与脊柱的平行线,婴儿躯干受到刺激的一侧出现弯曲,突向对侧。正常婴儿8周后此反射 消失。若持续存在,有痉挛性脑瘫。3.自动反应:(1) 翻转反应。(2) 平衡反应。(3) 保持性伸展反应。(二) 感觉功能评定:包括视觉和听觉的测试,以及深、浅感觉的测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