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989738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特点、形式、关系?答:(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 现实的人。2、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或客观物质世界)。(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特点1、主体的特征:A. 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D.实践性2、客体的特征A. 客观性: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B. 对象性: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 而成为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C. 社会历史性: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 围和层次不断扩展

2、的变动性。(三)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形式1、主体的形式: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2、客体的形式A.自然客体B.社会客体C.精神客体(四)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通过实践 建立起来的,实践把二者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又区别开来。1、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2、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3、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4、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功利的精神 愉悦的关系。二者有本质区别,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从

3、事实践活动的人。认识 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二、在认识的本质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以往旧哲学认识论有何区别? 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 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 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持先验论的观点。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本质 上都是先验论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

4、观自生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二)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机械的 、消极 被动的反映论1、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历史发展来考察人及人的认识问题。旧唯物主义把人看成纯粹自然的人,设想一个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而存 在的抽象的人,把人混同于一般动物,因而认为人只能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外界 环境,抹杀了人的自觉能动性,也就把人的认识看成只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消极被 动的反映。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客观世界只是观察、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实践和改造的 对象,因而只能在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被

5、动地、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3、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来观察认识问题由于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所以 它把认识看作是不包含矛盾的,一成不变的,一次完成的,如同照相机照相一样, 这样就不能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抹煞了人类认识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 动性,也就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也不能科学地解决认识问题。(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有生命的、结成一定社会关系并受一定思 想支配的物质实体,它具有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认识主体的人, 即实践着的人,它不仅能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6、活 动,具有能动性。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反映论的观点贯彻到历史领域,第一次把实践引 入认识论,把人类的社会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全 面地考察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认识与实践的相互 作用中,科学的说明了认识的形成、本质和发展规律 。把认识论问题同人类能 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科学地解决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的 辩证关系,阐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指明了认识是随着实践的 发展,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各种因 素、各种环节之间即相互对

7、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构成复杂的矛盾运动。 认识不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通过实践对物质世界发生巨大的反作用。从而揭示 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都是辩证的关系。总之,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突出了认识的能动性,从而从根本上驳斥了唯 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把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改 造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既坚持了认识的唯物论,又坚持了认识的辩证法, 科学地解释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认识论上

8、的伟大变革。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答: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不仅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唯 物主义;同时又承认认识对实践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即 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一切 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出真知。从认识的总体上和根源上来讲, 任何一种认识都来源于实践,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但是,这并不否认接受间接经 验、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接

9、受间接经验,既是必要的,又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间接经验只是“流”,而不是“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只有当实 践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问题时,才能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从而获得新 的认识。(2)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的科学知识成为 可能。(3)实践的发展给人们不断地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4)社会实践推动着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 只能靠实践来检验。一般来说,凡是在实践中被证实了的,达到预期成果的认识 则是正

10、确的;否则,就证明认识同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一 句话,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正确的反映客观,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即具有能 动性的特点。认识不能在自身范围之内随意规定客观现实,也不能用自己去证明 自己是否正确,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把认识同自身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特性,从而 也不能判明认识与自身是否符合。所以真理不是也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实践的特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 点,它不是意识的东西,但又能见之于客观,具有能动性,具有把主观与客观联 系起来的功能。通

11、过实践,实施主观认识,达到预期结果,则证明认识正确,反 之则错误。注意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又称确定性。它是指:人类任何认识的正确与否,只能 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唯一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此外无别的标准。实践最终一 定能够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又称不确定性。它是指:实践检验的结果不是绝对准确 和固定不变的。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一般地都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而需要反复 进行多次。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一般地都不是一劳永逸的。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正确的 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进一步改造世界。认识在实践的基础

12、上产生,又转过来 为实践服务;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为社会实践这个目的服务的。离开了为实践服 务这个根本目的,认识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实现其目的。(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受到检验、才能完善和发展。(二)认识对实践能动的反作用(或指导作用)1、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指导着实践的进行,使实践具有了自觉 的能动性。人的实践是一个主动改造对象的能动过程,而要能够主动有效地改造 对象,就必须首先对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正是理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 赋予实践以自觉的能动性。2、通过已有认识确定人实际的需要对实践过程起着导向作用。同动物单纯 的生理需要

13、不同,人的需要是一种被理解的自觉的需要。通过对人实际需要的自 觉认识,正确制定实践目标使实践具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实践过程的盲 目性和单纯经验的狭隘性。3、认识对实践的可行性论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浪费。 实践是人 同 对象的一种客观的物质交流过程,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运用过程,只有通过 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而对实践的可行性作出必要的论证,才可能避免不必要 的浪费并取得成功。4、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深入认识和理论创新而不断调整实践过程,从而 引导实践向纵深发展。实践所能达到的程度与人对对象的认识程度是一致的,只 有不断加深对对象的 认识才可能不断加深对对象的改造。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作

14、 用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 和发展认识,而不断发展的认识又反过来指 导实践不断进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把实践创新和理 论创新统一起来。5、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两面性。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而错误的认识 则有可能导致实践失败。总之,这种指导作用是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综上所述,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要依赖于实践;同时,认识又对实 践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 用是根本的,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相对的。人类的认识

15、运动正是实践 和认识的不断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因此,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 关系。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既要反对理论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 本本主义,又要反对轻视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理论根据。四、如何全面正确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答:(一)由实践到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它回答了认识如何产生的问题。1、感性认识(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得 到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实现的。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综合。 表象是知觉的再现。(3) 感性认识的特征:(共同特点) 直接性 具体性(4) 认识由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2、理性认识(1) 理性认识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 括而成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 胞,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 判断是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它判明或判定 事物是什么或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