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984374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经两首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彤管有炜(y)邶风(bi)垝垣(wi)归荑(t)B踟蹰(ch zh)静女其姝(sh)尔卜尔筮(sh)城隅(y)C载(zi)笑载言静女其娈(lun)咥(x)其笑矣说怿(y)D隰(x)则有泮愆期(qin)汤汤(shng)渐(jin)车帷裳2下列对两组句子中的“之”和“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B两个“之”相同,两个“以”相同C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不同3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意思,

2、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A(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相同。B(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C(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相同。D(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4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了兴的手法,直接抒发

3、对男子感情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5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6下列对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B总角之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C至于顿丘(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D淇水汤汤(古义,水势很大的样子;今义,用面做的一种液体,如面汤)7下列文学常识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诗经原称诗,

4、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又称“十五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都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赋、比、兴为诗经最主要的表现手法。ABCD8名句默写。(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_,_!(2)女也不爽,_。_,_。(3)兄弟不知,_。_,躬自悼矣。(4)既见复关,_。(5)总角之宴,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6) _,_。匪来贸丝,来即我谋。9仿照例句,自选两部名著为其写一句书评。例:诗经先民的歌唱颜氏家训位父亲的叮咛二、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5、氓(节选)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请简要概括诗歌第一章描写的三个场景。2诗歌的第一、二章节中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注】选自诗经郑风。喈喈(ji ji):鸡叫的声音。夷:同“怡”,悦。胶胶:鸡鸣声。瘳(chu):病愈。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

6、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本诗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横穿诗经的河流洪 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隔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

7、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英国诗人库柏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

8、。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的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留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

9、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流淌在我们的血管里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

10、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的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

11、持(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的生活的神往之情。B第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C第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

12、经的河流”中的“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但也令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的斧头”等。2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3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第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的“贫血”是什么意思?(2)文末最后一段画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的深刻含意是什么?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

13、诗经中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到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参考答案】一、1D【解析】A项,炜wi,垝gu;B项,蹰ch;C项,载zi。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2D【解析】第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学科网3A【解析】言,无义;思,考虑。4B【解析】这一句用了

14、“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5C【解析】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顶真的手法。6D【解析】D项,汤汤,古代指水势很大的样子,今天也有这个义项。7C8(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2)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3)咥其笑矣静言思之(4)载笑载言(5)言笑晏晏(6)氓之蚩蚩抱布贸丝9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悔的人生红楼梦失去的大观园 水浒传农民起义的历史画卷二、(一)1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2女主人公:纯真、专一、痴情、温顺迁就、信守诺言。男主人公:表面忠厚、殷勤主动。(二)1主要运用赋、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2本诗通过三个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一刹那间感情的变化。(三)1AD【解析】B项,关于“那条河流”的说法错误,文中的“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与“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