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效应例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982312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3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环效应例子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光环效应例子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光环效应例子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光环效应例子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光环效应例子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环效应例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环效应例子(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光环效应例子【篇一:光环效应例子】著名培训讲师张一讲师简介:工商管理硕士、营销策划机构总监/首席讲师、实战营销策划专家案例解析管理定律之光环效应 据说玛丽莲 梦露死后,有一位收藏家买到了一只梦露的鞋子,他把这只鞋子拿到市场上去展示,参观者如果想闻一下,须出100美元的高价,但愿意出钱去闻的人竟然络绎不绝,排起了一条长龙。 梦露的鞋子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答案就是 光环效应 。 光环效应 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爱屋及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认识。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

2、应为 光环效应 。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光环效应 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 在政界,依靠继承父亲打下的江山而在竞选中顺利当选的人被称为 二世政治家 。在金融界也有向 二世 传授经营学的课程,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其实,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依靠 父母光环 平步青云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也是 光环效应 的作用。 还有,知名人士的评价或权威机关的数据会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信任感,人们迷信权威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

3、步,虽然觉得有些观点没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或者有许多疑问,但只要是出自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人们就会全盘接受。 推销员在发展会员时往往会说: 著名演员某某也加入了我们的俱乐部。虽然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但是往往能奏效。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已经获得了关于这个人某些方面的有利信息,就很容易认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不错,从而对这个人形成良好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 光环效应 又称 晕轮效应 。 一般说来,外貌的魅力很容易导致 光环效应 。虽然歌星、影星与广告中的商品质量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明星做过广

4、告的商品很显然会比由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拍广告片的商品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 上面提到的梦露鞋子的事件,可谓是 光环效应 发挥作用的极致了。但即使是在强调个人意识的今天,光环效应也并不因为人们追求个性化的行动而减弱。 人们对明星的追捧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多人因为喜欢一个歌星或影星而极力地去模仿他,从服装、发型到说话做事的方式,无一不是竭尽全力模仿。 迈克尔 杰克逊的演唱会,票价会炒到几百美元甚至几千美元以上,花这么多钱所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际效果并不比电视里的好,但是许多人还是为能亲自感受一下歌星演唱的现场氛围,慷慨解囊。 光环效应 在带给我们诸多启示的同时,也很容易影响我们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5、,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小心使用。 光环效应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往往是根据已有的了解对别人的其他方面进行推测。我们常从对方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例如:人

6、们常常赋予外表漂亮的人理想的人格特征,并为他们设计美好的未来。 环绕地球一周的麦哲伦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获得西班牙国王卡洛尔罗斯的帮助,据说就是利用了 光环效应 。当时,自哥伦布航海成功以来,许多投机者或骗子为求得资助频频出入王宫。麦哲伦为表明自己与这些人不同,在觐见国王时特地邀请了著名的地理学家路易 帕雷伊洛同往。 帕雷伊洛将地球仪摆在国王面前,历数麦哲伦航海的必要性及种种好处,说服卡洛尔罗斯国王颁发航海许可证。但在麦哲伦等人结束航海后,人们发现他对世界地理的错误认识及他所计算的经度和纬度的诸多偏差。可见,劝说的内容无关紧要,卡洛尔罗斯国王只是因为那是 专家的建议 ,就认定帕雷伊洛的劝说值得信赖

7、。 生活中,其实我们都在无意识地、执拗地利用着光环效应。大多数人只要一闻到权威的气息,便会立即放弃自己的主张或信念,转而去迎合权威的说法。 光环效应 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人们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欢迎企业培训机构咨询、订制张一老师各种礼仪、管理培训课程著名培训讲师张一:(13838256473 qq:646391215)讲师助理杨小姐(13273025496 qq:1135849920)总裁培训网:新浪博客:【篇二:光环效应例子】晕轮效应的例子范文一:晕轮效应 / 晕圈效应 / 光环效应 (the halo effect)晕轮效应/ 晕圈效应(英文 the h

8、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 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 质的现象。解释】 【 解释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 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定义: 定义 :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 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效应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 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

9、见你的诚恳。例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 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 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 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 提出者: 提出者 :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 点评: 点评 : 如一个人最初被认定是好的,则他身上的其它品质也都被认为是好的,有似“爱屋及 乌”的原理。它指个人在敬仰、爱慕他人过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光环效应在爱 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显。晕轮效应一词由来】 【 晕轮效应一词由来 】最早提出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

10、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的。他认为,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 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 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 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 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 也称作“光环作用”。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 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

11、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 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 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认知角度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 下结论,是很片面的。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 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绩效考核中的晕轮效应】 【 绩效考核中的晕轮效应 】鹰腾“管理上市 管理上市”系列丛书之 绩效 剑 中指出,在绩效考核中,晕轮效应意味着一

12、 管理上市 绩效 个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高,就会导致他对该人所有的其它绩效要素也 评价较高;反之,如果对被考核者的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差,则会导致他对该人所有的其 它绩效要素也评价较差。实质上,晕轮效应应是一种“以偏盖全”的心理弊病,评估者在员工 绩效评估过程中,把员工绩效中的某方面甚至与工作绩效无关的某一方面看得过重,用员工 的某个特性去推断其其他特性,造成“一好百好,一差百差”,以偏概全的评估偏误。当 被考核者是那些对考核者表现特别友好或特别不友好时,晕轮效应是最容易发生的。晕轮效应心理学成因】 【 晕轮效应心理学成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 晕轮效应

13、的形成原因,与我们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 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 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我们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我们 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为我们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 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我们知觉客观 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了。内隐人格理论 对人知觉时的晕轮效应,还在于内隐人格理论

14、的作用。人的有些品质之间是有其内在联 系的。比如,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冷 漠”的人较为孤独、古板,不愿求人,比较难相处。这样,对某人只要有了“热情”或“冷 漠”的一个核心特征,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另外,就人的性格结 构而言,各种性格特征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例如,具有勇敢正 直,不畏强暴性格特征的人,往往还表现在处世待人上襟怀坦白,敢作敢为,在外表上端庄 大方,恳切自然。而一个具有自私自利,欺软怕硬性格特征的人,则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虚 伪阴险,心口不一,或阿谈奉承,或骄横跋扈。这些特征也会在举止表情上反

15、映出来。于是, 人们既可从外表知觉内心,又可从内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对外表的评价上。这样就产生了晕轮 效应。晕轮效应弊端】 【 晕轮效应弊端 】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其特征具体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遮掩性。一是遮掩性 。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 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注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 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形,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青年恋爱中的“一见钟情” 就是由于对象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往往对思想、情操、性格诸方面存在的不相配 处都视而不见,觉得对象是“带有光环的天仙”,

16、样佯都尽如人意。同样,在日常生活中, 由于对一个人印象欠佳而忽视其优点的事,举不胜举。晕轮效应实验二是表面性。二是表面性 。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也就是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因 而容易受感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的选择性的影响,从而对于某人的认识仅仅专注于一 些外在特征上。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 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如外貌堂堂正正,未 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满面,未必面和心慈。简单把这些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 印象必然是表面的。三是弥散性。三是弥散性 。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 “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