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误区及矫正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977907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误区及矫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误区及矫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误区及矫正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误区及矫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误区及矫正(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误区及矫正 许云武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语文下册第14课,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把“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确定为教学目标之一。不错,从语文知识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直接而又便当。况且,本文又是一篇虚实结合的典范之作,这样的设计,似乎无懈可击。然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童话原本就是非写实的儿童文学,极尽幻想、夸张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对应着儿童以感性为核心,以自我的好恶为基础,对文学形象乃至世间万物任意组合的心理特点。这么说吧,骄傲的铁罐看不起谦虚的陶罐(陶罐与铁罐);木罐变银罐,银罐变金罐,金罐里冒出七颗钻石,升空成为北斗七星(七颗钻石

2、);信守诺言的小鸟对着火柴点燃的灯,给去年的树唱歌(去年的树)等等,成年人只从表达与修辞等方面自圆其说,小孩子却觉得天经地义,丝毫不会大惊小怪。因此,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祥的奶奶等小女孩生前所见到的美丽景象,如果像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上说的那样,都是幻象,那就只能解释为小女孩严重的人生缺失导致内心深处的极度渴望而产生的。事实上,虚假的东西毫无意义,小女孩根本得不到,消失了也没什么大不了,至多也就是渲染了小女孩的苦难。在小读者心里,这些景象是为了解救小女孩的苦难而出现的,唾手可得之际,又一下子消失,他们善良的愿望一次次临界满足,又一次次失望,最后,彻底绝望。这比

3、起他们面对幻象的消失,更具震撼力。我们固然不能说小女孩临生前所看到的景象都是真的,但也实在没必要告诉学生那是幻象。回避虚实,感受形象,效果最佳。十几年前,有一个教学案例,说的是一个小学生自己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哭了,等到老师讲这课的时候,睡着了。这倒不是说回避虚实,学生就不睡觉了,而是说语文教学少一些枯燥的讲解,多一些自主读书,少一些实用的知识学习,多一些熏陶感悟,效果肯定不一样。况且,在童话里大讲特讲诸如生活中的实与虚,本来就违背了文本特点和儿童物我同一,任意组合的心理特点。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其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穿越了久远的时空,世世代代叩击着读者心扉,主要在于小女孩深重的人生苦难,以及苦难中

4、唾手可得的美丽景象的无情毁灭。作品与小朋友们最深层次的心理沟通是小女孩的苦难人生撞击他们善良而又柔弱的心灵,小女孩面前绚美的景象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即将得到的瞬间,又一个个消失,他们的心起伏跌宕,直至最后看到“嘴角带着微笑”的小女孩暴尸街头,跌入万丈深渊。作品苦难凄绝的弦律中跳荡出绚美追求的音符,小女孩没有夸父的力量,她的人生追求也就没有夸父逐日那份悲壮,留下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悲伤,强烈地震撼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因此,把体会“小女孩人生的苦难以及苦难中面对的美丽景象无情毁灭给人带来的那份锥心的痛。”作为教学目标,课堂上以读为主,读出小女孩的苦难,读出苦难中的小女孩所面对景象的美丽,感受美丽消失所带来的痛,恐怕学生只有抹泪的份,哪里还有瞌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