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枯萎病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977332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5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辣椒枯萎病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辣椒枯萎病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辣椒枯萎病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辣椒枯萎病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辣椒枯萎病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辣椒枯萎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辣椒枯萎病(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辣椒枯萎病是辣椒生产上常见的系统性病害。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报道过该 病害(俞大绂,1955),此外澳大利亚(Simmonds, 1966)、美国加利福尼亚(French, 1 989)以及佛罗里达(Jr Alfieri et al.,1984)等地区也相继报道过。近年来,随着我 国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及复种指数不断提高,辣椒枯萎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危害程度 日益严重。该病在陕西、甘肃、吉林、四川、湖南、北京、广西等地均有发生,发病率一般 为15%30%,严重时可达70%80%,有的甚至全田枯死。因此掌握辣椒枯萎病的发生 规律与防治技术对提高辣椒的品质与产量有重要意义。1发病特点与

2、症状1.1发病特点病原菌可从须根、根毛或伤口侵入,在寄主根茎维管束繁殖、蔓延,并 产生有毒物质随输导组织扩散,毒化寄主细胞,或堵塞导管,致使叶片发黄(Gaumanm, 19 58)。1.2发病症状辣椒枯萎病在辣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其中成株期受害最为严重。1.2.1苗期发病 生产中地膜覆盖、温室大棚和深植等情况均有利于苗期发病。发病初 期,植株叶片中午萎蔫似缺水状,叶色暗沉,夜间恢复,可持续23d (天)。随病程延续, 叶片半边或全叶变黄(彩色图版1),植株萎蔫不再恢复,拔出后可见根颈部 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1.2.2成株期发病 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萎蔫似缺水状(彩色图版2)。随后 病

3、情逐渐向上蔓延,萎蔫程度不断加重,叶片枯萎褪绿,呈半边黄叶(彩色图版3),并大 量脱落。发病中期,根茎表皮呈褐色(彩色图版4),剖开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彩色图 版5)。有时病部只在茎的一侧发展,形成一纵向条状坏死区。后期发病严重时,全株叶片 萎蔫,枯死(彩色图版6)。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霉状物(彩色图版7),即病原菌 的菌丝体。地下根系呈水浸状湿腐,皮层极易剥落,从茎基部纵剖,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2病原菌辣椒枯萎病病原菌为无性型真菌,梗抱目(Moniliales)、座抱科(Tubercular)、镰刀菌属(Fusarium )、尖抱镰抱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

4、lecht.)。其 中主要报道的病原菌是尖抱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此外,有报道称尖抱镰刀菌辣椒专化型(F. oxysporum f. sp. capsicum )也可导 致辣椒枯萎病。尖抱镰刀菌萎蔫专化型在PDA培养基上密生气生菌丝,白色,絮状(彩色图版& 9)。培养初期,培养基上无色素产生,后期有紫色沉淀。分生抱子梗分枝或在菌丝 上直接形成产抱细胞,产抱细胞单瓶梗具分枝(彩色图版10)。小型分生抱子数量多,单细胞,无色,光滑,椭圆形到肾形,大小为(6.313.8) p mX(2.54.0) p m。大型分 生抱子,无色或浅褐色,长

5、而略弯,呈镰刀状,基部有足细胞,具26个横隔膜,多为3 个隔膜,大小为(25.040.0) p mX(3.05.0) p m (彩色图版11)。厚垣抱子,由分 生抱子梗或菌丝直接转化而成,顶生或间生,偶尔串生,短椭圆形或圆形,深褐色,壁厚,光滑,直径7.511.3p m (彩色图版12)。金E5別开后维簷束变据A |f6后期翳就植秣萋驀0CDA国“廿主犯子旳帝2府葩)3发病规律3.1初侵染源3.1.1种子带菌 病原菌在种子内存活可达5a (年)以上,种子带菌常引起幼苗倒伏、 枯死。3. 1.2病残体带菌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厚垣抱子形式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营多 年的腐生生活,从而成为翌年的初侵染

6、源。3.1.3 土壤、肥料带菌病原菌的菌丝体、厚 垣抱子、抱子囊均能在土壤或未经充分腐熟的粪肥中越冬,可存活610a (年),从而成 为田间寄主的初侵染源。3.2传播途径3.2.1气流传播 病原菌可随病土借风在田间传播,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伤口或根 尖端的细胞间隙侵入寄主体内,形成再侵染。3.2.2雨水和灌溉水传播 田间出现零星病株以后,病原菌可借助灌溉水或雨水进行传 播,田间积水严重时,可造成病害迅速流行。3.2.3种子传播 病原菌随种质资源交易进行远距离传播。病原菌在种子内的发育温度 可低至14C(Goss Russ, 1936),加大了辣椒受侵染的几率。3.3影响发病的因子3.3.1气

7、候条件 病原菌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 C,土温28 C时易于发病,土温21C 以下或33C以上时病情扩展缓慢(Goss Russ,1936)。3.3.2栽培条件 潮湿或水渍田易发病,土壤偏酸(pH5.05.6)、连作、重茬地、 缺钾肥或根结线虫多的地方发病重。另外,秧苗老化、植株生长不良,在移栽或中耕过程中 伤根多等情况下,辣椒植株易感染枯萎病。4综合防治技术辣椒枯萎病是一种顽固性的土传病害,应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因此在辣椒生产过程中 应采取农业防治与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辣椒枯萎病的发生。4.1农业防治4.1.1品种选用 综合考虑当地的生产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品种和无

8、菌种子进行 种植。4.1.2无病土育苗 用洁净田园土或商品化育苗基质,培育无菌壮苗。4.1.3实行轮作与百合科、十字花科、禾本科等作物轮作倒茬,避免连作,可减少枯 萎病的发生和传播,一般轮作34a (年)比较合适。此外应避免与茄科作物(如番茄、茄 子、马铃薯)、瓜类作物(如西瓜、黄瓜、南瓜)、棉花等进行轮作栽培。4.1.4合理施肥家畜粪便提取物能有效地控制辣椒枯萎病,因此要使用经高温堆沤、 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合理调配N、P、K肥的比例。施足底肥,适时适量追肥。4.1.5合理灌溉实行高窄畦、深沟栽培,切忌大水漫灌或浇灌水位过深、时间过长, 以提高植株根系活力。4.1.6加强田间管理防止田间潮湿或

9、雨后积水,低洼地采用高畦栽培,深翻土地,以 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通透性。辣椒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将其烧毁。4.2生物化学防治生产中辣椒枯萎病的防治以生物、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主要从拌种、土壤消毒和田间防 治三方面进行。4.2.1种子处理播种前可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用药量为种子质 量的0.3%0.5%);也可用10亿个g-1枯草芽抱杆菌可湿性粉剂拌种,每100g种子用2 4g该生物制剂。拌种前应先用少量水湿润辣椒种子,不能有多余的水,种子拌匀后阴干即 可播种。4.2.2 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甲醛30mL配成100倍液喷洒在土壤上,扣膜7d (天),然后放

10、风14d (天), 深翻土壤,使土壤中气体充分散尽后育苗或定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98%棉隆 微粒剂1 : 1混合,每平方米用1820g拌适量干细土配成药土后施入土中,覆盖薄膜密封 20d (天)以上,然后揭膜散气15d (天)后播种;还可每亩均匀撒施腐熟粪肥2500kg、石 灰氮2550kg,翻耕后,保持土壤含水量在70%以上,然后用农膜密闭覆盖1015d(天), 覆盖时间越长效果越佳。揭膜后放风10d (天),待土壤晾干后方可使用。4.2.3田间防治当田间有零星病株出现时应及时拔除,若受害面积较大,要及时采用药剂进行防治。化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14%络酸铜水剂 500倍液灌根,每株0.2L,每隔710d (天)灌1次,可灌23次。生物药剂防治。每亩用10亿个g-1枯草芽抱杆菌可湿性粉剂200300g灌根处理发病 植株;或用哈茨木霉菌剂与米糠按1:12.5混合后在苗期定植时蘸根,每亩用1kg,可有 效防治辣椒枯萎病。另有研究表明,混合使用荧光假单胞CECT5398、枯草芽抱杆菌、解 淀粉芽抱杆菌与脱乙酰壳多糖能够较好地防治辣椒枯萎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