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北师大版必修2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9748205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北师大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北师大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北师大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北师大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北师大版必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一)(建议用时:20分钟)合格基础练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畜牧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已经产生C由材料“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已经产生。2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集体耕作D根据材料对“劦田”是“三耒共耕”的解释可知,商朝实行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故选D项。3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

2、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C国家授田D土地私有D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不断膨胀的结果,土地私有是土地兼并的根源。4有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B根据材料可知,该史学家认为唐代均田制被破坏是由于人口增长导致无田可授。然而,史实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使得政府无田可授,导致均田制被破坏。因而该史学家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

3、的根源,故选B项。5“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对上述内容理解最准确的是()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B反映了当时赋税、徭役沉重C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D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兼并严重”,故排除A项;“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反映出当时赋税沉重,但材料中没有提及“徭役沉重”,故排除B项;C项中“全面”说法错误,故排除;因此选D项。6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种认

4、识直接导致了()A不抑兼并不立田制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C三冗两积问题突出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A从材料中“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的信息可以看出,北宋统治者认为土地兼并便于筹集军费,因此北宋政府采取了“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措施,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时的民族矛盾和财政危机,故排除B、C两项;D项是“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影响,故排除。等级过关练7吕氏春秋重己记载:“使五尺竖子引棬(牛鼻环)竖,而牛恣(听任)所以之,顺也。”这证明当时()A牛被牵引从事劳动B牛被用作祭祀C牛的饲养水平提高D牛与人和谐相处A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吕氏春秋重己”“牛鼻环”“听任”可以得出,春秋

5、战国时期已经采用牛耕从事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8“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孟子的这段话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A诸侯以土地作为主要财富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C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诸侯国以扩充土地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C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从材料中“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即为君主开辟田地,通过对这部分私田的纳税,从而使府库充足,这充分说明了井田制的瓦解。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材料二材料三(王)大令众人曰,(xi)田。甲骨文中的记载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孟子滕文公上(1)比较材料一中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有何不同,这反映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中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于何时?(3)材料三反映的耕作方式有何变化?解析第(1)问对比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作答。第(2)问读图可知,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第(3)问分析材料可知,反映了古代农业经营方式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的转变。答案(1)不同:春秋时期的铁农具与战国时期相比,较为笨重、粗糙。反映了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器使用的进一步推广。(2)出现于战国时期。(3)商周时期,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春秋以后,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形成,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小农经济成为社会主要生产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