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84例临床分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974444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84例临床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84例临床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84例临床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84例临床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84例临床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84例临床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84例临床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4例临床分析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norvariceal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的非静脉曲张性病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年发病率0.15%,病死率为6%10%本文对我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经急诊内科综合诊治的84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月2014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84例,其中男62例,女22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56.54.5)岁。均经上消化道钡餐及上消化道内窥镜鉴别排除食道、胃底静脉曲

2、张,排除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均为首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 临床表现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及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出血量小于500ml者30例,出血量500ml1000ml者45例,大于1000ml者9例,在出血24h之内接受急诊内镜检查者80例,4例在出血48内接受急诊内镜检查。1.3 方法患者入院后监测出血体征,紧急评估危险系数,鉴别出血病因,所有患者均采取内科禁食、抑酸、止血、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常规内镜检查和治疗,有必要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胃镜检查及

3、治疗方法:84例中行胃镜检查明确者76例,拒绝内镜检查或有禁忌证者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5例;3例外科手术后确诊。1.4 诊断标准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及头昏、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可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但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诊断可确立;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症状不严重,此类患者不应漏诊。1.5 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及最高血尿素氮(BUN)值、内镜下表现及内镜下的治疗情况及伴随的其他系统疾病,活动性出血或重度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老年患者应检测心电、

4、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监护,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并详细记录其治疗、转归情况及住院时间等。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2 结果2.1 疾病状态判断方法本组84例*患者中,疾病状态低危状态75例,占89.3%,高危状态9例,占10.7%,疾病状态判断方法见表1。2.2 治疗效果本组84例*患者中,显效56例(66.7%),有效20例(23.8%),无效8例(9.5%),总有效率90.5%,无死亡病例。2.3 病因分析84例患者中急慢性胃黏膜病变40例,占47.6%,其中与服用NISID

5、相关者20例;消化性溃疡病24例,占28.5%;上消化道恶性肿瘤15例,占17.8%,上消化道良性肿瘤2例;应激性溃疡3例。3 讨论*最常见的病因为消化性溃疡、应急性胃黏膜病变、肿瘤等。随着内镜技术、影像技术及介入技术的逐步提高,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达到了新的水平。但获取准确全面的临床资料仍是临床诊断的起点,准确全面的采集病史、规范体检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提高诊断水平的前提。内镜检查是病因诊断中的关键检查,内镜检查可及时准确地判断出血位置。内镜检查的时间宜在出血后2448h内进行,并备好所有的止血药物、器械及急救设备。内镜检查时应仔细3/4检查贲门、胃底部、胃体垂直部、胃角小弯、十二指肠球后这些部位是易遗漏病变的区域。发现有2处以上病变者,需判断哪个是出血性病灶。胃镜操作者需操作轻柔,避免患者剧烈的恶心、呕吐诱发再次出血。总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急症,及时有效的诊治可挽救患者的生命,其诊断、治疗涉及临床多个学科,需要经验丰富的急诊科、消化内科、外科、放射介入科医师的密切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