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9728958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2.掌握太阳直射点移动的一般规律。3.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分析相关的自然现象。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不变的,其北端始终指向_附近。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_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_方向旋转。3周期:(1)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360,用时_。(2)太阳日: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自转36059,用时_。4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约_。(2)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处最大)。极点处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2、_;从南极上空看呈_。2周期:一个_年,365日6时9分10秒。3轨道形状:近似正圆的_。4运动规律:每年的_初,太阳在近日点;_初,在远日点。5速度:(1)角速度:平均1/天,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2)线速度:平均_,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运动是自转与公转的叠加。黄赤交角指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_。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_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 下图中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如果下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

3、方 D西北方知识点二地球的公转运动读“太阳日与恒星日比较图”,回答34题。3下列关于A、B的叙述,正确的是()AA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BB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CA的时间是24时3分56秒DB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4下列关于A、B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地球公转方向不变,自转方向相反,则B的时间比A长B若地球公转方向相反,自转方向不变,则B的时间比A长CA和B的时间不同是由于A时间内,地球多自转了59D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的视运动周期为一个A5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正值北京的()A夏季 B秋季 C. 冬季 D春季6下列节日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A元旦 B中国建党节 C中国国庆节 D

4、中国教师节方法技巧练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分析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题。(1)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仅从地形因素分析,原因是()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方法技巧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有两点:一是纬度。纬度越低,速度越大,南北纬60约为赤道的一半。二是海拔。海拔越高,速度越大。一、选择题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

5、。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12题。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C太阳视运动的变化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2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A地球大气中的流星现象B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D地球表面降水分布不均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34题。3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4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

6、丁点下图为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阴影部分为黑夜。据此回答56题。5甲点位于乙点的()A东南方 B西南方 C西北方 D东北方6下列关于图示中各点的判断,正确的是()A自转线速度甲地大于乙地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C自转角速度丙地大于乙地D自转线速度乙地大于丙地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于2008年10月22日升空,11月8日进入绕月轨道。其后经过多次机动降轨,使轨道远月点高度从7 502公里降到100公里,近月点高度从200公里降到100公里,由初始的椭圆形工作轨道最终变为圆形轨道。据此回答78题。7“月船1号”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ab段cd段gh段ef段A

7、 B C D8“月船1号”在绕月轨道上运行,无动力作用时,其公转速度()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较快远月点时公转线速度较慢公转速度始终不变在圆形轨道上时快时慢A B C D题号12345678答案二、综合题9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是_,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_,除_外,各地角速度相等。(2)自转线速度与纬度的关系是_。原因是_。(3)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等于0的地点是_。10读下图,回答问题。(1)将左图中的A、B、C、D标在右图适当的位置,并注明二至日。(2)在右图中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3)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_的椭圆轨道,地球运行到

8、图中_点时,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_。(快、慢)(4)A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_半球,并且正在向_移动,此期间北京白昼在不断变_。答案知识清单北极星逆时针顺时针23时56分4秒24小时15每时逆时针顺时针恒星 椭圆1月7月30 千米/秒2326 南北回归线基础达标练1. C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丁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经度的变化矛盾。2B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的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3D4.DB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A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的视

9、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即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B。5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为7月初。6A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应为近日点(1月初),元旦为1月1日。方法技巧练(1)A(2)A第(1)题,从图中的指向标看,该区域自南向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不断减小,这说明南为较低纬度,北为较高纬度,符合北半球的情况。据数值大小可确定在中纬度。第(2)题,a处线速度介于870千米/小时和900千米/小时之间,b处线速度介于840千米/小时和870千米/小时之间,a处线速度大于b处,且a、b位于同一纬度,因此说明a处的地势高于b处。综合提升1B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

10、“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2C由于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3A4.A甲、乙、丙、丁四点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根据图中太阳的位置可以判定甲乙段地球经过近日点,运动速度最快,用时最少。11月1日地球在秋分后大约一个半月,故应靠近甲点。5B6.D第5题,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第6题,甲、乙两地角速度相等;乙地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于甲地和丙地。7D10月22日处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从图上分析,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应为从北极上空俯视图。当

11、地轴“右倾”时,b处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夏至日,顺着地球的公转方向,a、b、c、d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同理可推知g、h、e、f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8A“月船1号”绕月运动特征,应类似于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其在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快,在远月点时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慢。 9.(1)23时56分4秒15时南北极点(2)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纬度越高纬线圈的周长越短 (3)南北极点10. (1)上为A,下为C,左为B,右为D,左为夏至日,右为冬至日。(2)均为逆时针。(3)正圆B慢 (4)北北长教材P14读图思考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减小,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即都为零)。教材P15活动1可选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选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2.运动形式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轴自西向东1日(恒星日或太阳日)除极点外,各处都相同由赤道向两极减小公转太阳自西向东1年(恒星年)近日点大远日点小近日点大远日点小教材P16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