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9717174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试卷一.基础知识与积累运用(共分)1、根据提示默写(分) 夜发清溪向三峡, 。峨眉山月歌、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木兰诗中运用妙趣横生的比喻讴歌和赞美木兰谨慎、机敏的名句是:, 。,?. 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两句是,。、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填入括号内 ( ) (4分) A初升的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 B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 C 通过老师教育,使我有了新的认识。

2、 D谁能否认地球是绕太阳运行的呢? 、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4分)A、蝉蜕(tu) 尴尬(gn g) 木屐(j) 玉簪花(zn)B、系上(j) 咻咻(xi xi) 缠络(lu) 攒成(zn )C、骊歌(l) 臃肿( yng ) 花圃(p) 掸子( dn )D、菜畦(q) 倜傥(t tng) 拗过去(o) 弥漫( m )、按拼音填上词语(分)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png pi),掀起万丈 (kung ln);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去年以来,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的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八十年一遇的旱情。材料二 2010年,

3、全国2212万人因干旱而饮用水困难,其中79%的人集中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截至4月底,干旱已造成百色市222万人受灾,115万人饮用水困难,251万亩农作物受灾。材料三 据统计,如今已有近10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水荒地区。联合国警告说,如果世界仍以同样的速度消耗水资源,到2025年,将有27亿人面临严重的水短缺。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内容。(分)分析材料三,说说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分)西南地区受灾期间,得到了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热忱帮助。假如你是旱区的一名受助学生,请续写下面的句子,以表达你的感激之情。(要求:句式相似,意思连贯,形象生动

4、)您送来的滴滴甘泉,汇成了涓涓细流,浇灌了一片片心田;您送来的滴滴甘泉,。(分)二、阅读(14分)(一)文言文阅读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

5、,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解释加点的字。(6分)(1)指物作诗立就( ) (2)环谒于邑人 ( ) (3)卒之为众人( ) (4)不能称前时之闻( )(5)泯然众人矣( ) (6)父利其然也( )7、翻译下列句子。(4分)(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8、你怎样认识“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4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16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

6、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9、这段文字是从哪些角度(感觉器官)描写景物的?请举例说明。(4分)10、本段中作者描写了童年的四件

7、趣事,它们依次是 、 、。(4分)11、本段用词极为准确、生动,如“肥胖”写出了黄蜂的体态特征,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请你再举一两个例子分析说明。(4分)12、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本段的写景顺序是( )(4分)A.从静景描写到动景描写。 B.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C.从美丽的植物到可爱的动物。 D.从近的景物到远的景物。(三)阅读下面文章白雪塑像(18分) 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

8、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上初中三年级了。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啦! 一张学生桌只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 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个毛病呢? 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

9、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爸爸,你别出去了。”元元阻拦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来。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

10、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安谧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雕像13、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4分)14、指出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儿子“苦恼”指:( )(2)爸爸“苦恼”指:( )15、文中表示季节的词语是什么? 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16、“元元心里明镜似的”指元元明白了什么?(3分)17

11、、元元“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的原因是什么?(3分)(四)名著阅读阅读他开始讲他小时候的事,干瘦的身体轻轻地晃着,说得非常流利。他的绿眼睛放射着兴奋的光芒,红头发抖动着,嗓音粗重起来: “啊,我说,你可是坐轮船来的,坐蒸汽来的。” “我年青的时候得用肩膀拉着纤,拽着船往上走。船在水里,我在岸上,脚下是扎人的石块儿!没日没夜地往前拉啊拉,腰弯成了是,骨头嘎嘎地响,头发都晒着了火,汗水和泪水一起往下流!亲爱的阿辽少,那可是有苦没处说啊!我常常脸向下栽倒在地上,心想死了就好了,万事皆休!可我没有去死,我坚持住了,我沿着我们的母亲河伏尔加河走了三趟,有上万俄里路。第四个年头儿上,我终于当上了纤

12、夫头儿!”我突然觉着这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变得非常高大了,像童话里的巨人,他一个人拖着大货船逆流而上!他一边说一边比划,有的时候还跳上床去表演一下怎么拉纤、怎么排掉船里的水。18、听外公讲述自己的童年之后,他对外公的看法有了什么变化?(用文中原话回答)为什么会发生变化?3分19、外公为什么要向阿廖沙讲述自己的过去经历?(结合小说内容推测一下)4分20、站在读者的角度看,外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三、作文。(分)以“烦恼”为话题,题目应含有“烦恼”一词,文体不限,字数存600字以上。提示:天空不会永远晴朗的,成长中的少年,也会有挥之不去的烦恼。烦恼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学习,来自于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但

13、是,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你可以说说自己的烦恼,也可以写妈妈(爸爸、老师、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也可以替朋友解脱烦恼,也可以谈谈你对烦恼的见解或主张等。题目: 附加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乃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之以书,遂成大学。 【注】逮:及,到 穿壁:壁上打洞 大姓:大户人家 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偿,报酬 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加点的词。(3分) (1)衡乃穿壁引其光: (2)资之以书: (3)主人怪问衡: 2、匡衡为了学习采取的做法一是 ;二是 ,终于成为大学问家。(4分) 3、读了匡衡的故事,对你有何启发?(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