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课时作业: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961866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课时作业: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课时作业: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课时作业: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课时作业: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课时作业: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课时作业: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课时作业:2.2 地球表面形态 Word版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2.2 课时作业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着地表形态。完成12题。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侵蚀作用A BC D【解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答案】A2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解析】外力作用主要是“削高填低”,会使高的地方变低,同时也会使低的地方增

2、高。【答案】C下面是相同比例尺同一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图。完成34题。3该地区属于()A背斜成山 B背斜成谷C向斜成山 D向斜成谷【解析】考查等高线、褶皱的判断和应用。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作辅助线,中间比两侧地势低山谷),且有河流发育;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知该地地层由中心向两翼岩层由老到新,所以地质构造是背斜(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成谷地)。【答案】B4该地区()A背斜储水B向斜储油C背斜下部开凿隧道比较安全D图中河流的流向为由南向北【解析】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向上拱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保持隧道干燥。河流流向为由北向南(

3、水往低处流)。【答案】C5下图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背面图案,图中各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甲流水沉积 B乙风力侵蚀C丙流水溶蚀 D丁断裂下陷【解析】长江三峡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褶皱山,桂林山水是喀斯特地貌,为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壶口瀑布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答案】C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68题。6图中板块的名称分别是()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7图中示意的是()A大西洋中脊 B板块的消亡边界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8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是()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6

4、8.【解析】第6、7题,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排列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就是大西洋中脊(海岭),图中的左侧就是美洲板块,右侧就是非洲板块。第8题,位于非洲或南美洲纵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答案】6.D7.A8.B下图为某河流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A中游落差小 B地转偏向力作用C河流含沙量大 D入海口潮差小10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A地壳运动 B风化

5、作用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910.【解析】第9题,甲处地貌为河口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入海时堆积形成的,地转偏向力和入海口潮差对三角洲发展速度和方向都有影响。第10题,瀑布受河水的侵蚀作用影响不断后退,与此同时,河床不断加深,河床纵剖面坡度逐渐变小,瀑布最终消失。【答案】9.A10.C读沿回归线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如图),回答1112题。11与图中丙处山地形成无关的是()A岩浆活动 B断层C板块挤压 D背斜拱起12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甲处相比,乙处地质构造更适合建设隧道B图中海沟位于板块生长边界CA处可能存在油田D丁处岩层地质年龄最新1112.【解析】第11题,丙处山

6、地岩石属于岩浆岩,所以该处山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根据其左侧岩层的运动方向可以判断山脉位于断层上升的一侧,该山脉的形成与断层有关;根据海沟可以判断丙处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该山脉的形成与板块挤压有关。第12题,甲处为背斜,更适合建设隧道;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A处有含油岩层,且是背斜构造,因此可能存在油田;丁处岩层位于消亡边界,所以地质年龄不可能最新。【答案】11.D12.C下图为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高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C乙地的海拔高于丙地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14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地质作用与形成的地

7、貌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受流水侵蚀作用,易形成沟谷B乙地受风力搬运作用,易形成戈壁C丙地受风力沉积作用,易形成沙丘D三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均易形成风蚀蘑菇1314.【解析】第13题,本题考查对沙尘暴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的判读,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据图可知甲地为风沙源地,乙地为风沙过境地区,丙地为沙尘暴减弱至消亡地区。图中沙尘暴是由甲地吹向乙地的,说明风是从甲地吹向乙地的,即水平方向上气流从甲地流向乙地,由此说明甲地气压高于乙地。风沙源地的植被覆盖率应是最低的,故甲地植被覆盖率比乙地低。丙地沙尘暴减弱至消亡,说明丙地的风速很小,无法再吹动这些沙尘到别的地方了,故乙地风速大于丙地。

8、乙地的海拔如果高于丙地,那么在沙尘降落到较低海拔地区时会产生加速度,从而加剧风沙活动,与图示信息不符。故D项正确。第14题,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上题分析可知,沙尘暴在丙地减弱至消亡,说明沙尘在此降落沉积,其地质作用为风力沉积作用,如果沙尘量大,极易形成沙丘。甲地为沙尘源地,气候一般比较干燥,流水侵蚀地貌很难发育。沙尘暴源地一般以颗粒细小的沙尘为主,在风力搬运过程中难以形成以大块砾石为主的戈壁。故C项正确。【答案】13.D14.C15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地区,是由_作用形成的。(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

9、盛行_风。沙丘是由_作用形成的。(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地貌。【解析】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流动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结合指向标可得出该地盛行东北风。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图中岩层断裂成左右两块,左侧的岩层相对右侧岩层上升。第(4)题,石灰岩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答案】(1)西北风力侵蚀(2)东北风力沉积(3)上升(4)喀斯特(岩溶)1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形:甲是_,乙是_。地质构造:甲是_,丙是_。(

10、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4)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欲在甲、乙、丙三地建设东西向隧道,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解析】第(1)题,解题关键是区分地形与地质构造。第(2)题,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第(3)题,乙地岩层向下弯曲,并且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第(4)题,乙地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丙地为断层,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质灾害。【答案】(1)谷地(鞍部)山岭背斜断层(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被侵蚀成谷地。(3)岩石年龄: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易诱发地表滑坡、渗漏等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