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儿童共情能力的影响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578746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生家庭对儿童共情能力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原生家庭对儿童共情能力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原生家庭对儿童共情能力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原生家庭对儿童共情能力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原生家庭对儿童共情能力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生家庭对儿童共情能力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生家庭对儿童共情能力的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共情是现代社会交往必备能力之一。原生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家庭亲密度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共情能力。 作为家长,要树立榜样,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其思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培 养共情能力。关键词:原生家庭;共情能力;家庭教育“共情”这个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 界的能力。简单来说,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感受、体会对方。具体来说,共情包 括三个组成部分:体会对方的感受是什么;以己推人,了解问题实质;最后将自 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影响对方并获得反馈。站在别人角度上思考问题的能力,会帮助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更快赢得对方的 信任,更顺利地沟通交

2、流。对于共情能力低的学生,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校园暴力 对其他同学的发展和校园氛围的建设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对于教师来说,共情能 力也尤为重要。有高共情能力的老师可以更好地体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 辣,与学生感同身受,能更加敏锐地察觉到学生的不同和需要,从而更好地站在 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一、影响共情能力的家庭因素共情作为日常人际交往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比 如说人格特质、性别特征、成长环境、教育学历等方面。而原生家庭,作为学生 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 庭的教育观念、亲子关系、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等因素,对孩子共情

3、能力 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共情能力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方式。父母的教 养方式作为家庭环境的一部分,对孩子的共情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和溺爱型。民主型的家庭中 父母和子女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和谐相处,彼此尊重,能够营造一种轻松平等的家 庭氛围。不仅仅从情感上关心和接纳孩子,并且会根据孩子的发展和意愿采取相 应的措施来帮助孩子。在这样亲密、相互理解型的家庭里,能够为孩子提供轻松 的成长环境,孩子更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容

4、易为他人着 想。在专制型的家庭中,父母也倾向于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但 和民主型家庭不同的是,专制型家长所提出的要求,并不是基于孩子自身的发展 状态,而是从自我的想法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当孩子达不成目标时甚至会打骂孩 子,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孩子的压迫和束缚。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他们倾向于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担心是否会因为别人而影响自己目标的达 成,从而招致父母的打骂。所以他们更加关注自我而非他人,共情能力较低。放纵型的父母则是对孩子不管不问,任由孩子自由发展。虽然孩子没有了外 在的束缚,但在养成了忽视规则的习惯后,他们做事可能更加鲁莽也不计后果, 容易触犯法律和道德的

5、底线,这也不利于良好的共情能力的形成。溺爱型的家长,处处为孩子考虑,事事都要替孩子包办,孩子就是家庭中的 “小公主”或者“小王子”,唯恐外界给孩子带来了伤害。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 的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缺少为他人着想的意识,选择以自我为中心,将 个人欲望的满足放在首位,共情能力更弱,不会关心和理解他人。(二)父母文化程度影响儿童的共情能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倾向于采用更加科学的教育 方法。他们不仅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情感关怀, 较少地采用消极的教育方式,例如批评、打骂等。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注重孩子 的自尊心,遇到问题时,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6、问题,及时沟通,从而更快、 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社会地位较高,一般会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 孩子,能够参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从而敏锐地察觉到孩子心理上或者情感上 的变化。因此,在父母引导下,孩子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更倾向于注意 到他人的情感变化和感受。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首先可以因为忙于生计,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陪 伴孩子,辅导作业的时间尚且困难,更不用提孩子的情感关怀和教育。其次,受 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较少,对于家庭的文化性、娱乐性以及道德 观的培养更加不注重。因此,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不容易形成良好的共情能 力。(三)家庭亲密度影响儿童的共情

7、能力家庭亲密度,主要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之 间相互支持、和谐融洽的亲密程度。亲密度高的家庭,家人们相互依靠,彼此关 怀,而亲密度低的家庭,即使生活在一起,也是“貌合神离”,人情冷漠,彼此 之间缺乏感情联结。因此,家庭亲密度高的个体,与家庭成员进行的情感交流多于家庭亲密度低 的个体,他们更擅长沟通和表达,个体能够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过程中感受到更 多的来自家庭的关爱,在家庭亲密度高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 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家庭氛围一定程度上对个 体的共情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而在家庭亲密度较低的家庭中,孩子们很少感受到来自身边

8、亲人的感情支持 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可能更多选择传统的说教法,而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 解决问题。尤其是家暴,不仅让孩子所获得的心理安全感较低,不愿意同伙伴表 露自己的情绪,甚至可能在孩子的心灵里埋下偏执、暴力的种子。因此在家庭亲 密度低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共情能力可能会较弱。同时,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共情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模式,如果孩子无法共情, 也就意味着孩子不太容易进行换位思考,理解父母与自身在经历与认知观念上的 差异,进一步引发家庭矛盾,因此也就影响了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亲密程度。因此 亲密度低的家庭很可能会引起恶性循环。二、家庭环境中儿童共情能力的培养共情是人类重要的情绪能力,在孩子健康发展和当

9、代社会交往中必不可缺。 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一定要注重孩子共情能力的养成。行为主义心 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的理论,他认为,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行为。因此 家长的榜样示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们首先要学会放弃绝对权威,寻找孩子们 感兴趣的话题,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当家长做错事情时,家长们一定要学会放下 面子,想孩子道歉。其次,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要多进行换位思考,正 视孩子和父母在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环境下成长所造成的“代际差异”,学会用 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多听听孩子的思考。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他们有独特的个性,渴望尊重与独立,家长们一 定要学会给予孩子机会

10、和一定空间,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当孩子与家长分 享自己的困惑时,家长不要不屑一顾,或者以“自来人”的身份自居对孩子进行 说教,学会倾听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只有当亲子 关系是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那么孩子在与 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才会模仿父母的做法,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替他人考虑,有利 于孩子共情能力的培养。参考文献:1 张天阳,吴相雷,杨冉,徐青松,蔡莉英,王政.大学新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 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4):601-605.2 李孟瑶,屈燕.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探析:以成人依恋为中介J.大学,2021(45):142-144.3 胡文彬,高健,康铁君,吴冰,石扩,王雪艳,温子栋.大学生共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09)4 周庚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与中学生共情能力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 范大学,2013.作者简介:包张佳(1999),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单位: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学生发展与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