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2 含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575818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2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品]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2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品]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2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品]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2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品]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2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2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三轮考前基础篇: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教案2 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学年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第3课现代史通史整合一、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时段特征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统一世界的局面,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考点时空定位时间政治经济文化19141945年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

2、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列宁主义诞生、量子力学、相对论、印象主义绘画、现代立体画派两次世界大战间世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建立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这为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前提。同时,政治上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也必然要求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探索符合苏俄(联)国情的经济体制,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成为当务之急。(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当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时,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危害巨大的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到了巨大打击,美国等西方国

3、家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应对,但是西方国家的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苏俄(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何会出现这种迥然不同的状况,究其根源,在于其不同的生产关系,苏俄(联)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西方国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由于其起源和成份的缘故,他们一点也不像临时政府那样过于拘谨他们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以下革命措施中最符合当时人民“心声”的是()A反击国内反革命叛乱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退出战争和获得土地 D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答案C解析材料“他们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

4、的心声”应该是人民获得土地和退出战争,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代表人民大众的心声,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他们一点也不像临时政府那样过于拘谨”,由此可见,此时的罗曼诺夫王朝已被推翻,故D项错误。2 1924年12月,在俄共“十四大”上斯大林首次给新经济政策下了一个定义:“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预计到在经济命脉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的条件下容许资本主义存在,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同资本主义成分的斗争,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增长而资本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削弱。”斯大林的这一定义()A认识到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性B强调了同资本主义成分作斗争C促进了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完善D

5、直接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答案B解析认识到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性是指利用资本主义(私有制)来发展生产力,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材料“它预计到在经济命脉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的条件下容许资本主义存在,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同资本主义成分的斗争,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增长而资本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削弱”表明斯大林强调同资本主义成分作斗争,要削弱资本主义成分,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成分发展生产力的内容相违背,故C项错误;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是通过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途径,材料强调与资本主义成分作斗争,是为了废除新经济政策,实行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3普京时期的总构架大

6、纲中说“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相比,(苏)用赶超的速度发展了军事工业,以及同军事相关的科学 。以此奠定了1945年胜利以及战后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的基础”。据此可知该文件()A客观评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C否定了列宁改革的必要性D从现代化角度对工业化做了肯定答案D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1918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相比”,可知材料强调的是30年代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成就,没有否定列宁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斯大林模式发展重工业和军事科学,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为二战胜利和战后

7、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奠定基础,故D项正确。4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说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 印度甘地提倡手纺车运动目的是希望印度回到原始的文明状态C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美国从此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D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答案D解析俄国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后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印度甘地提倡手纺车运动反对印度经济被资本主义经济西化,坚持发展自给自足的民族经济,同时也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部分,与英国殖民政府抗争,获得印度

8、民族独立,故B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体现国家对经济干预,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美国实行的是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道路,故C项错误;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美苏冷战序幕,故D项正确。二、二战后的世界文明时段特征从1945年至今是由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政治上,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考点时空定位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后初期到5

9、0年代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德、日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二战后,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电视大规模普及,互联网产生20世纪6070年代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兴起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20世纪80年代至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和平与动荡并存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欧元的诞生、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戈尔巴乔夫改革、世界贸易组织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1

10、)二战后,世界政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冷战”。政治军事上的“冷战”使整个世界被分割成两个互不联系的经济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而苏联也针锋相对,推出“经互会”,斯大林逝世后,致力于长期的经济改革等。(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共体形成,日本逐渐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振兴,这些因素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3)两次世界大战虽然结束,但战争的影响却永远烙在人们的心中,战争带来的大动荡、大变革,使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盛,影视艺术发展迅速。1右图是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

11、。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摧毁了西欧经济基础B西欧成为美国的政治附庸C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D反映了当时冷战国际形势答案D解析马歇尔计划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故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想用美元打开西欧的市场,控制西欧的国家主权,这是美国的目的,美国的目的没有完全实现,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本质是从经济上援助西欧,控制西欧,与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践踏西欧国家主权不一致,故C项错误;图片实质上体现了苏联人对马歇尔计划的敌视态度,反映了当时美苏冷战的国际局势,故D项正确。2丘吉尔于1948年提出“三环外交”政策。所谓“三环”就是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

12、系,这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关系是英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旨在()A恢复英国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B构建牢固的英美同盟对抗苏联C加强合作推进欧洲一体化发展D维护英国原有的海外殖民体系答案A解析“三环外交”政策是二战初期英国的外交战略,企图通过英国在与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故A项正确;“三环外交”是以英国为核心,恢复英国在二战前的国际地位,不是为了对抗苏联,故B项错误;“三环外交”在欧洲问题上不是与西欧加强合作,是想发挥英国在欧洲的大国作用,故C项错误;维护英国原有的海外殖民体系与“三环外交”的主旨

13、不符,故D项错误。3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说:“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知识分子想得到完全的民主和个人自由。大多数工人和职员需要更好的组织和劳动报酬,特别是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一部分农民指望成为自己的土地和劳动成果的真正主人。”材料反映出()A“冷战”影响了苏联社会的稳定B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陷入严重危机C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名存实亡D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未取得任何成果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冷战”,故“冷战”影响了苏联社会的稳定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

14、,经受着心理的折磨”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各阶层对社会的不满,反映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陷入严重危机,故B项正确;苏联1991年解体,80年代名存实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未取得任何成果与史实不符,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苏联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后期经济发展停滞,各种矛盾滋生,故D项错误。4二战后,出现了世界性劳动分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经营模式等也发生了变化。这种调整或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C企业经营思想发生变化 D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提高答案A解析二战时期,出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

15、,世界经济出现了劳动分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等变化,故A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材料中劳动分工和产业结构等生产力领域调整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企业经营思想变化不是导致世界性劳动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劳动者素质也不是导致世界性劳动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三、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时段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考点时空定位时间政治经济文化19491952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新中国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没收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