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学习笔记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954302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工程学学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环境工程学学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环境工程学学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环境工程学学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环境工程学学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工程学学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工程学学习笔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工程学学习笔记第五章 大气质量与大气 污 染第 一 节 大 气 的 结 构 组 成1. 大气结构: 对流层、平流层、 中间层、 暖层和散逸层。 2. 大气组成: 自然 状态下的大气是混合气体、水汽和悬浮 颗粒组成的。除去水汽和微粒 的空 气称为干洁空气。 第二节 大气污 染 1. 定义:指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 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 够的浓度达到足 够的时间,并因此 危害了人群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 了环境的现象。 2.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颗粒污染物:粉尘、烟、飞灰、黑烟、 雾和总颗粒悬浮物。 气态污染物: 五类: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 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

2、合 物、碳的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 第 三节 大气控制质量标准 1. 环境空 气质量标准:三级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 2. 排放标准:三类 分级标准。 3. 环境技术标准。 第 四 节 大 气 污 染 控 制 的 基 本 方 法 一大气污染控制的含义: 1. 两个 方面:一是立法的角度,指用法律来限 制或禁止污染物的扩散。一是防止的角 度。 采用一些手段把污染物排放量 降到不致严重污染大气的程度。 2. 大气 污染控制的重点是控制污染源。 二废 弃排放控制系统: 1. 污染物的收集: 集 气罩 2. 颗粒污染物控制:四类 机 械力除尘器:包括重力沉降、惯性除尘 器和旋风除尘器。f高

3、效除尘器的前级 预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包括袋式过滤器和颗粒层过滤器。 静电除尘 器:包括干式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除尘器。 湿式除尘器:包括泡沫除尘器、喷雾塔、 填料塔、文丘里洗涤器等。 3. 气态污染 物控制:两大类 分离法:利用污染 物与废气中其他组分物理性质差异使污 染物从废气中分离出来,如物理吸收、 吸附、冷凝及膜分离等。 转化法: 把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的 =物质或易于分 离的物质,如催化转化、燃烧法、生物 处理法、电子束法。 4. 污染物的稀 释控制:包括大气扩散和烟囱设计两个 方面的内容。采用烟囱排放污染物, 通过大气的输送和扩散作用降低其 “着 低浓度 ”。 第六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 第

4、一节 除尘技术应用 1. 粉尘粒 径: 单一粒径:投影径、几何当量 径、物理当量径 平均粒径:对于一 个大小和形状不相同的粒子组成的实际 粒子群,与一个均一的球形粒子组成的 假想粒子群相比,如果两者的粒径全部 相同,则称此球形粒子的直径为实际粒 子群的平均粒径。 2. 粒径分布:某 一粒子群中不同粒径的粒子所占的比 例,亦称粒子的发散度。表示方法: 频数分布、频度分布、筛上累计分布、 3. 除尘效率的捕集效率: 总捕集效 率:指在同一时间内,净化装置去除污 染物的量与进入装置的污染物量之比。 实际上反映装置净化程度的平均值,亦称为平均捕集效率。 分级捕集效率:指 在某一粒径下的除尘效率。 第二

5、节 重力沉降 1. 颗粒沉降速度:当沉降力与阻力相等时,颗粒开始在流体中等 速沉降,此时的速度称为 终端沉降 设计: 沉降时间与沉降速度:粒径速度at= pgdp/12. 重力沉降室的能沉降下来的条件:气流通过长度为 L 的沉降室的时间t1三沉降速度为vt的颗 粒从顶部降落到底部所需的时间 t2,即 L/V M H/卩。沉降尺寸:高度H和长度 L 。 沉降室捕集效率:根据最小粒 径即可求出捕集效率。第三节 旋风除尘 概述:利用含尘气流所产生 的离心力,将颗粒污染物从气体中分离 出来的过程。 一般用于捕集 515 微米以 上的颗粒。 一工作原理 含尘气 流进入旋风除尘器时,气流直线运动变 为圆周

6、运动,含尘气流在旋转过程中产 生离心力,将密度大于气体的颗粒甩向 器壁,颗粒与器壁接触时因失去惯性力 而沿壁下落。旋转下降的外旋气流在到达锥体时,因圆锥形的收缩而向除尘器 中心靠近,其切向速度不断提高。当气 流到达椎体下端某一位置时,便以同样 的旋转方向在旋风除尘器中下回转而 上,继续作螺旋流动。最后,净化气体 经排气管排出器外,一部分未被捕集的 颗 粒 也 随 之 带 出 。 二 分 离 性 能 1分离直径:旋风除尘器是除尘效率与 颗粒的直径有关,颗粒直径越大,除尘 效率越高。n =100%临界直径; n =50%分割直径。2.影响捕集效率的因素:入口风速、除尘器的结构 尺寸、粉尘粒径与密度

7、、气体温度和灰 斗的气密性。 三.分类及设计 1 .分 类:气体流动状态:切流反转式和轴流 式;结构形式:圆筒体、长椎体、旁通 式和扩散式。2.设计:包括确定旋风除尘器的各部尺寸、计算除尘器的 压力损失和计算除尘器的效率。第四节 静电除尘 概述:与重力沉降 和旋风除尘器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分离的 能量通过静电力直接作用于尘粒上,而不是作用在整个气流上,因此分离尘粒 所消耗的能量很低。 2 1除尘 原理: 气体电离:放电电极周围的 “电晕 ”现象使气体电离,即电晕放电。 粒子荷电:两种荷电过程:电场荷电和 扩散荷电。 荷电粒子的迁移和沉 积:荷电粒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朝着 与其电性相反的集尘极移动并

8、通过粒子 放电沉积在集尘极上。对于比电阻较大 的粒子可采用改变温度、增大湿度,添 加化学药剂及某些气体使其比电阻减 小,以改善吸尘操作。 颗粒的清除:用 振打的方式将沉积的颗粒强制震落入灰 斗。 2除尘器结构:电晕极、集尘极、 清灰装置、 气流分布装置和灰斗。 3除 尘效率:除尘效率方程 n =exp(-AcQ/ 3)4.设计:平板式除尘器和管式除尘器。 第五节 袋 式除尘1除尘过程:首先是含尘气体通过清洁滤布,这是起捕尘作用的 主要是纤维,除尘效率不高;其后,粉 尘量不断增加,一部分粉尘嵌入到滤料内部,一部分覆盖在表面上形成一层粉 尘层,这时主要依靠粉尘层进行过滤。 2除尘机理:筛过作用、惯

9、性碰撞、扩 散和静电作用、重力沉降。3除尘性能:过滤速度、除尘效率、压力损 失。 4滤布的选择:容尘量大,清灰 后能在滤料上保留一定的永久性粉尘; 透气性好,过滤阻力低;抗皱拆性、耐 磨、耐温及耐腐蚀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吸湿性好,容易清除黏附在上面的灰尘; 成本低,滤布的材料可用天然滤料、合 成纤维和无机纤维。 第六节 湿式 除尘 概述:利用洗涤液与含尘气体 充分接触,将尘粉粒洗涤下来而使气体 净化的方法。 一除尘机理: 1. 惯性碰撞:尘粒在遇到障碍物时于惯性 而保持原来运动方向而绕过。 2.扩散: 对于粒径在微米以下的,扩散是一个很 重要的捕集因素。 3.粘附:当粉尘 粒径大于粉尘中心到

10、液滴边缘的距离 时,粉尘因粘附而被捕集。 4.扩散 漂移和热漂移: 若气流中含有饱和蒸汽,当其与较冷的液滴接触时,饱和蒸汽会 在较冷的液滴表面上凝结,形成一个向 液滴运动的附加气流。5.凝聚作用:烟雾中含有水蒸气、硫酸酐和气态有机 物时,当温度降低时,会凝结吸附在粉 尘表面。 二气液界面:1.气泡表面:含尘气体通过多孔板上的液体时, 气孔在孔眼表面处形成气泡并逐渐扩 大,随后通过液层。2.液体射流表面:喷出的射流经一定距离后破碎为直 径范围很广的液滴群,与含尘气体接触 时,混合吸附其中的尘粒。3.液膜:液体依靠流动性、润湿性在固体表面铺 展开来,形成液膜。 4.液滴:依靠 机械力、惯性力和摩擦

11、力等使液体分散 在大量气体中而形成液滴。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 第一节 吸收净化 概述:吸收是利用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在 吸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或者与吸收剂 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有害组分 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吸收分物理 吸收和化学吸收。 1. 吸收平衡物理吸收:亨利定律描述气液间的平衡 f P二E。化学吸收:利用相平衡与化学平衡来计算某组分的总浓度。 2. 双膜理论 吸收是气相组分向液相 转移的过程。f一个假设理论:假设在 气液界面两侧各存在一个静止膜,在 气相一侧称为气膜,在液相一侧称为液 膜。在膜外气体或液体主体中,于湍流 扩散作用因而不存在浓度梯度。气相的 扩散阻力全部在气膜内,

12、液相扩散阻力 全部在液膜内,膜内仅发生分子扩散。 因而。气液间的传质速率取决于通过气 膜和液膜的分子扩散速率。 3. 吸收设 备:三大类f液膜表面吸收器、气派表 面吸收器和液滴表面吸收器。 4. 填料塔 的 设 计 计 算 : 塔 径 的 计 算 : D= 1/2;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根据填料塔的物料守恒计算。第二节吸附净化 概述:气体混合物与适当 的多孔性固体接触时,利用固体表面存 在的未平衡的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把 混合物中某一组分或某些组分吸留在固 体的表面上,这种分离气体混合物的过 程称为气体吸附。特别用于用其他方法 难以分离的低浓度有害物质和排放标准 要求严格的废气处理。 一吸附过

13、程: 1.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主要 依靠分子间的范德华引力产生的,它可 以使单分子 层吸附也可以使多分子 层吸附;而化学吸附是靠吸附剂与吸附 质之间的化学键力产生的,只能是单层 吸附。 2. 吸附剂及再生: 要求: 比面积大;选择性好,有利于混合气体 的分离;具有一定的粒度、较高的机械 强度、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大的吸 附量;来源广泛, 价格低廉。 再生方法: 加热解析再生、降压或真空解析、置换 再生法。 二吸附装置:固定床、流动 床和沸腾床。 三固定床吸附装置 的计算:穿透曲线法和希洛夫方程。 第三节 催化转化 概述:使气态污 染物通过催化剂床层,经历催化反应转 化为无害物质或易

14、于处理和回收利用的 物质的方法。该法与其他净化方法的区别在于:无需使污染物与主气体分离, 避免了其他方法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 又使操作过程简化。另一方面,对不同 浓度的污染物都具有很高的转化效率。 一催化作用与催化剂: 1. 催化反 应:催化剂加速反应速率是通过降低活 化能来实现的。I反应物分子被催化剂 表 面的活性中心吸附后,形成了一 种具有活性的络合物,使原分子的化学 键松弛,从而降低了活化能。2. 催化剂:主活性物质、载体和助催剂组成。I主活性物质一般附着在惰性载体上。 载体有两个作用I提供大的比表面积和增大催化剂的机械强度。助催剂和 主活性物质都附于载体上。二气固相催化反应器及其计算:

15、 1. 气固 相催化反应器的类型: 单层绝热反应器、 多段绝热器和列管式反应器。 2. 接触时 间:反应物通过床层的时间,等于空间 速度的倒数。第四节 燃烧转化概述:通过热氧化作用将废气中是可燃 有害成分转化为无害或易于进一步处理和回收的物质的方法。 1. 空燃比: 空气与燃料的质量比。 2. 爆炸极 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混合气体中的 氧和可燃组分在某一点被燃着时产生的 热 量可以继续引燃周围的混合气 体,若在一个有限范围内迅速蔓延会形 成气体爆炸。 3. 燃烧类型:直接燃烧、 热力燃烧和催化燃烧。 4. 热能回 收:回收废热用于预热进口的冷废气、 热净化气再循环、废热利用。 第五 节 生物

16、转化 概述:利用微生物的 生命活动把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转化为 少害甚至无害的物质。 1处理原理: 生物处理可分为需氧生物氧化和厌氧生 物氧化。 2生物净化方法:活性污泥 法、微生物悬浮法、土壤法和堆肥法。 第六节 其他净化方法 1. 电子束照 射法 工艺过程:废气冷却f加氨f 电子束照射f粉体捕集。处理机理:生成具有活性的物质f硫氧化物和 氮氧化物的氧化f硫酸铵和硝酸铵的生 成。 2. 膜分离法: 混合气体在压力梯度作用下透过特定薄膜时,不同气体 具有不同的透过速度, 从而使气体 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达到分离的效果。 第八章 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第一 节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气象因 素 概述:两个方面:一是动力因子; 二是热力因子。 一气象的动力因 子: 1. 风:风对污染物浓度分布有 两个作用:一是整体输送;一是冲淡稀 释。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