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9493595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就是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 理解安全感其实并不难。就拿最基本的生活起居来说,我们必须知道每天的生活是安全的。我们脚下的土地不会塌陷,我们居住的房屋不会倒塌。我们每天行走居住不会提心吊胆。这种安全感是存在我们脑后的,平常并不会浮现于意识层面,我们已经习以为常。

2、对于儿童来说,什么是安全感呢?就是对世界对人的基本信任。儿童必须怀有这样的信念:“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父母(以及他人)是可信赖的。”才能获得生存的动力、勇气和毅力。安全感好的儿童认为:“我是可爱的,我是被爱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儿童最初的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来自于养育者。养育者(主要是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反应必须是及时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儿童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同时儿童也在自我规范当中建立对自己的基本信任。有了这两个基本信任,儿童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的、受到保护的,从而建立

3、起生命的意志力。给孩子安全感不仅要给予他们恰当的爱,也要给予孩子恰当的规则,他们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坚实可靠的。 安全感充足,儿童才能发展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也不会遇见困难轻易放弃努力。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儿童就可以继续发展自己,不会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父母抛弃。他总是在想办法证明:父母是爱我的、他们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当儿童拥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这会进一步增强儿童与人交往的意愿,提高他社交的能力;反之,如果儿童对人缺乏安全感,

4、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与别人进行交往。从另外一种情况看,假如在与别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会遭到阻抑。 建立安全感的方法很多。36个月以下的孩子完全用感觉来认识世界,他们会吸收环境的全部。在格林希儿早教中心,给小婴儿设计的环境着重发展孩子的安全感。有自然的光线,像妈妈的子宫里一样,特别温馨、柔软、舒适。环境不是太复杂,教具基本都是木制的,尽量接近大自然。因为孩子这个年龄分不出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因此要让他感受真的东西。要用真的东西,玩具要像真的动物,照片也是真的.格林希儿的老师强调,0到周岁的宝宝,不要强把尿、孩子吃手不要制止、不要因为天气冷不让孩子接触

5、自然。这个年龄的孩子是通过嘴巴认识世界的。特别是出生后前几个月,孩子看的东西特别模糊,最初他只能看到黑白的世界,慢慢地才从黑白看到红黄蓝的世界,慢慢地从红黄蓝开始认识世界的丰富多彩。再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更多的颜色。所以,刚出生的孩子不能动,他们的嘴巴特别重要,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要把这个放在嘴里,很危险或者很脏,其实只是不让孩子拿小于乒乓球大小的东西,保证东西是安全的,完全可以让孩子用嘴啃,或者吃手。他在通过这个动作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且吃手会让他感到安全。最好不用安抚奶嘴。孩子认识的东西越多,他越知道哪些是安全的,不要总是怕脏,这会使孩子对别人有畏惧和不安全感。 事实上,父母的安全感好,孩子的安全感才充足。父母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信任世界,孩子才能获得坚实的安全感。同孩子一起进步,和孩子一起成长。童年是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光,不忽略孩子的任何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