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力量》第八集创新先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480838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的力量》第八集创新先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司的力量》第八集创新先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司的力量》第八集创新先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司的力量》第八集创新先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司的力量》第八集创新先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司的力量》第八集创新先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的力量》第八集创新先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公司的力量】創新先鋒 1947年12月16日美国新泽西州默里山,物理学家们如同往常一样又一次开始实验,他们的研究已经进行了12年,就在这一天,期待已久的结果终于露出曙光,深谙甘苦的科学家斟酌良久,给这个新发明的起了一个名字晶体管。许多年后,晶体管带动的半导体产业创造了数万亿美元的产值,成为现代的核心。默里山被认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祥地。而这一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科技成就是由一家公司创造的!晶体管诞生的贝尔实验室,当时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研发部门。它的前身是贝尔电话公司,如今它属于阿尔卡特一朗讯公司。事实上,自从智力和资本走到一起,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呈现出几何级数,自从有了公司,人类很多的新知

2、识、新发明、新创意都有了明确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据统计,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三分之二的研究开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2006财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320亿美元,美国公司的研发预算则达到了2000亿美元。300多年前,英国思想家培根说道:知识就是力量!而让知识真正成为力量,让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并不是知识或者科技本身,而是面向市场进行创新的公司组织,因为,在创新活动的诸多要素中:制度大于技术!第八集 創新先鋒这是世界上是现在最早的一瓶阿司匹林,距今已有111年的历史。1899年,

3、它诞生在德国拜耳公司,那是一家刚经营了30多年的颜料企业,从诞生起就有做实验的传统,“最初,弗里德里希.拜耳和弗里德里希.维斯考特都是自己做实验的,比如,在家里的厨房,而系统规模的研发出现在20年之后,在19世纪80年代建立起工业实验室”,阿司匹林被后人称为:世纪之药。在拜耳公司的产品销量榜上多年一直位列前十。这些不断从公司实验室中走出的新产品,不仅仅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财富,更是在向世人宣告:公司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在公司成为研发主体之前,科技发明主要是由少数杰出人士完成的,他们在大学、学院或者工作室工作,大都是由个体做出发明,然后努力将这些发明推入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也是发明家辈

4、出的年代。一个发明催生一个公司的方式,在欧美各国十分普遍。经济学家诺斯认为:英国之所以在工业革命中取代荷兰,不仅仅是发明和科学活动的增加有关,也不仅仅与纺织、钢铁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有关,而是与生产、投资及市场的新组织方式有关。诺斯所说的新组织,就是将资金、技术和市场联结在一起的公司。“工业革命最初是由个人创新引导的,但是,为了将它们转化为产品、利润和投资就需要公司、需要雇佣人员,签订合同等等,因此我们就有了公司。”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经指出西方文化的两个特点:一是认为科学是认识和理解宇宙的唯一有效途径,二是认为将科学应有于掠夺性技术,从而增加个人财富是天经地义的。也许正因为社会的这一普遍意识,各国

5、政府很早就开始把发明变成财产。专利法保护的是个人的发明权,而个人却借助公司平台组织资源,于是,越来越多的专利署上了公司的名字。当科技创新日益显示出创造利润的能力后,公司对财富的追逐就直接变成了对技术发明的热爱。19世纪中后期,德国大公司们率先设立工业实验室,并在化学和电气工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美国则总在不断地把旧大陆的经验放大。1900年众通用电气开始,美国公司大步加入研发者的行列。“公司的崛起意味着研究与开发第一次开始系统化,公司取代了个人实验室,然后宣布我们将从收入中拿出15%来尝试我们的新想法,即使今年没有任何收益也没关系,我们将用十年的收入。”二百多年绵延壮大的杜邦公司是世界500强企

6、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家,它从自主研发中得到的回报可谓丰厚。1928年时,已涉足化工、汽车等多个领域的杜邦,开始实施一项新计划,“他们决定启动一个只做研究,纯科学的基础研究项目。他们请来了来自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莱士.卡罗瑟斯博士”,卡罗瑟斯博士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建造新的实验室,二是研究课题不受限制,三是提高工资,年薪从哈佛教授的35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杜邦公司照单全收。卡罗瑟斯从此开始了他形容为像煤矿工人那样的工业奴役生活,虽然辛苦,他却感到很愉快,他说:没有人过问我如何安排时间?未来的计划是什么?一切就由自己决定。最令卡罗瑟斯高兴的是研究资金简直没有限制,“1936年他们确认了

7、一种特殊的分子,一种可以成为尼龙的分子尼龙66,后来它被投入商业开发,在1939年研制出了商业产品。那是一段令人激动的时期,那是一个由基础科学产生新发明并诞生了新产品的例子,”这个新发明,花了杜邦公司2700万美元和卡罗瑟斯博士7年的功夫,因为它实质上开启了高分子化学的基础研究,不过,与它随后带来的财富相比,一切都是值得的!在纽约世博会上,尼龙袜的初次露面被引起了巨大轰动。作为降落伞的材料,尼龙在随后的二战中更是声名大噪。“这是美国企业承担创新使命的开端,并且开始认识到:公司不仅通过生产创造价值,而且还可以通过改进产品创造附加价值。”如何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这个让很多国家苦恼的问题,在市场机

8、制下早已有了答案。一连串的经典案例不断表明:公司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成本,把试管和柜台连接起来。这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生产链:贝尔实验室负责研发,交由西方电气生产,产品由贝尔系统运营商销售,并按一定比例付给贝尔实验室专利使用费,以保证研发经费。如此循环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业务迅猛扩张,“我们公司以创新为荣,我们有创新的优良传统。不仅追求创新的数量,还追求颠覆性创新。”贝尔实验室先后有11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它曾拥有14位美国科学院院士,29位美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开始,贝尔实验室的文件中频繁出现一个新名词:R&D 研究与开发。在这里,10%左右的人从事基础科学

9、研究,90%的进行技术开发。因为总裁尤厄特认为:电信业不同于传统工业,基础研究的突破才能带来真正的创新,晶体管的诞生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一个由价值驱动的团体,他们的价值观是我能不能得到思想上的自由来保证对创新的追逐,所以我们能拥有最好的品牌。”自由,是科学研究中最需要被尊重的品质,也是创新者不可或缺的环境。给思想自由的天空,才可能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万尼瓦尔布什在1945年发表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被认为是美国国家科技政策的经典之作。报告要求国家制定政策支持科学事业,同时又强调了在科学研究中保障自由探索精神的必要。让政府意志和科学自由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给创新提供了空间。“(美国政府)一

10、方面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从事技术研究,不但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而且不干预大学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通过减免税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使得企业在技术当中具有更大的动力。”二战后,世界科技正处在一个革新不断的时刻。DNA掀起了生物学革命,高分子化学带来了材料的革命,原子能技术和空间技术突飞猛进。50年代时,半导体成为美国企业的主导技术产品,随着世界逐渐进入和平发展时期,科技竞赛的疆场上,公司再一次成为决战的先锋!正当贝尔实验室将晶体管视为公司绝密时,远东的日本人很快嗅到了它的味道。一些敏锐的小公司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刚成立不久的索尼就是其中之一。盛田昭夫一直上梦想着做出便携式收音机

11、,但只有晶体管才能收音机做得那么小。种种努力加上机缘,1953年10月,盛田昭夫飞往纽约,前去签署技术引进的协议,很快,盛田昭夫的合作伙伴井深大就拿到了美国寄回的合约复印件,但是,当他去通产省办理支付协议款项所需要的资金时,负责分配外汇的部门领导却大为光火,“二战后,日本的经产省拥有的权力非常大,比如当时进口需要外汇,外汇分配给哪个企业是民通产省为中心来决定的,再比如,设备投资的资金由哪个企业使用,通产省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因为没有事先征得同意就擅自签署合同,井深大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使愤怒的官员平静下来。1955年1月,索尼生产出了晶体管收音机的雏形,研究中有着出色表现的江崎玲於奈还因此成为

12、日本第一位公司出身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美国公司却在一个月前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投放到了市场。如果通产省是一点许可的话,也许发明权就归索尼了,为此,盛田昭夫一直心存懊恼。通产省如同是日本公司的总部,负责协调和选择战略性行业。二战后,这个决定着日本经济走向的政府部门把目光集中到了美国的先进技术上。在通产省的统筹下,美国实验室里的发明在日本土地上一一开花结果,“二战以后,它从美国买回了技术、买回了专利,它不是简单的复制或者简单的重复,而是1美元的专利它可以投入3美元,或者是更多的创新经费,这样技术进一步的深化,再做出世界上当时最好的产品,这种二次创新精神,在日本的经济发展当中起到了作用。”

13、这一时期,很多美国公司靠美苏争霸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军方订单过着舒服的日子,而日本公司已经打起了民用电子产品的主意。欧洲人曾经嘲笑日本是一个由晶体管销售人员组成的国家,但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人这样形容道:整个世界似乎都在被佳能复制、被尼康拍摄、被松下录影、被精工计时、被夏普的斑斓色彩魅惑,“日本的企业在制造产品方面,还是非常具有冒险精神的。在开发集成电路上,政府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协助,走向了新的方向。”1975年,通产省宣布将5家最大的电子工业公司联合起来,实施开发集成电路的5年计划,这是不满足于技术引进的日本,发出的自主创新宣言。1979年日本公司在美国一举占领了40%的存储芯片市场,惠普

14、公司检验了日本芯片,发现故障率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如同一个晴天霹雳,美国公司开始猛醒,而这场众公司到国家的科技战才刚刚开始。“当时的竞争是在存储芯片上即英特尔公司发明的动态随机存储芯片,在1980年代曾有一场风波,那里日本公司正在生产这种产品,并在美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把很多公司排挤出了这个行业。”1985年10月9日,英特尔不得不宣布退出这个自己曾叱咤风云的市场,副总裁乔治.施奈尔称那一天给他留下的记忆,犹如当年的珍珠港事件那样深刻,当日本公司付出40亿美元的代价打赢价格战后,在存储芯片领域美国公司全部出局,这触发了硅谷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衰退,随后两年里,当地的半导体行业每5个雇员就有一

15、个失业,就连惠普公司和苹果公司也不得不向日本要求获得更多的芯片。看上去就要输掉这场竞赛的美国公司将依靠什么东山再起呢?“基本上,硅谷里的公司都只关注未来的发展。没有人会回头看旧的技术或模式。你的下一个产品才是重点,而非上一个。关键是重新发现自我,发掘新的市场、不断地成长。”(保罗欧德宁 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55年,晶体管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来到加利福尼亚,他想开创自己的事业。肖克利后来解释道:原因之一是我发现最有创造力的人却不如产业工人得到的回报多。8个青年追随者跟着他来到这里,就在圣克拉拉县山谷的一座杏果仓库中,肖克利半导体公司成立了。作为企业家的肖克利,后来不算

16、成功,但是,他此举引发的连锁效应却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里渐渐成了一群不修边幅的疯子或天才的创业天堂,彼此不关注身份地位,甚至不关注国籍信仰,只关注才能!关于硅谷的神话大多是这样的:一两个大学生,一个新鲜的想法,一个车库或仓库,然后就是一个小公司。“在我看来,中国或韩国的文化,尤其是亚洲国家的文化,人们为了达成共识不惜降低标准,当然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这是一种他们非常珍视的美德和价值观,但是颠覆性的创新需要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下获得激发”,随肖克利而来的8位年经人,不久就因为技术分歧与他分道扬镳,自行创办了仙童公司,从仙童公司再次出走的3位又创办了英特尔。公司随生随散、分化变形在硅谷逐渐变成惯例,人们通常认为“工作是为了活着”,而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