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下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943679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重点(下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针灸学重点(下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针灸学重点(下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灸学重点(下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重点(下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下篇 针灸治疗第六章 针灸治疗总论一、针灸治疗原则:1. 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N):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即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N):即对于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 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 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4. 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二、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三、针灸治病特点:激发正气,调节自身;起效快捷,适应证广;无毒性,作用安全四、针灸处方1. 腧穴的选择:选穴原则(近部选穴重要,能解释举例):(1)近部选

2、穴: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如巅顶痛 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2)远部选穴: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 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 谷穴等。(3)辨证对症选穴: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有些病证, 如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 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

3、。(4)对症选穴: 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 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 体运用。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落枕穴;胆囊结石选胆囊穴。配穴方法(可出问答题,能解释举例):(1)按经脉配穴法:经脉配穴法是以经脉或经脉相互联系而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方法: 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 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的荥穴侠溪;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远取该 经的荥穴内庭。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

4、方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该 经和其相表里的经脉腧穴配合成方。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 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基于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如阳明头痛取手阳 明的合谷配足阳明的内庭;落枕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2)按部位配穴法:是结合身体上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方法: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如胃 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阴挺(子宫脱垂)可上取百会,下取三阴交;肾阴不足导致的咽喉肿痛,可上取曲 池或鱼际,下取太

5、溪或照海。 前后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在内 经中称“偶刺” 。本配穴方法常用于治疗脏腑疾患,如膀胱疾患,前取水道或中极,后取膀胱俞或秩边;肺病 可前取华盖、中府,后取肺俞。 左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本方法是基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和部分经 脉左右交叉的特点。在临床上常选择左右同一腧穴配合运用,是为了加强腧穴的协同作用;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 梁丘等;当然左右配穴法并不局限于选双侧同一腧穴,如左侧偏头痛,可选同侧的太阳、头维和对侧的外关、足临 泣;左侧面瘫可选同侧的太阳、颊车、地仓和对侧的合谷。六

6、、特定穴的应用1.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2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P220表6-7,填空、选择,表格不好打,内容和下面这个八穴歌是一样哒): 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 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 阴跷照海膈喉咙。3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填空、选择) 第七章 针灸治疗各论重点:落枕、漏肩风、腰痛、坐骨神经痛、中风、面瘫、不寐、痛经(掌握每个病的基本治疗,包括治法、主穴、 方义、

7、操作)。其他病考不考,老师说“可能会在小题涉及”,没讲过的病考不考,老师说“也可能,不过不管讲没 讲过,考的内容都在前面讲腧穴的时候讲到了”。所以其他病大家看不看都可以,前面腧穴掌握好了就行(就是那 天考试时背诵的内容,我相信大家都还记得O(n_n)o)o一、落枕 治法:调气活血,舒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 主穴:天柱 阿是穴 外劳宫 方义:天柱、阿是穴可疏导颈项部气血;外劳宫又称落枕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局部与远端穴位相配,舒筋通 络止痛。操作:先刺远端穴外劳宫,持续捻转行针,同时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即可缓解。再针局部腧穴。若有感 受风寒史,颈部穴位可加艾灸;若由颈

8、项部过度扭转所致,可点刺出血,加拔罐。二、漏肩风 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主穴:肩前 肩髃 肩髎 肩贞 阿是穴 曲池 阳陵泉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穴,加奇穴肩前和阿是穴,均为局部选穴,配远 端曲池、阳陵泉,远近配穴,可疏通肩部经络奇穴,行气活血而止痛。操作:先刺远端穴,行针后鼓励患者运动肩关节;肩部穴位要求有强烈的针感,可加灸法、电针治疗。三、腰痛治法: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主穴:肾俞 大肠俞 阿是穴 委中 方义:“腰为肾之府”,肾俞可益肾壮腰;大肠俞、阿是穴属近部选穴,可疏调局部筋脉气血,

9、通经止痛;“腰背委 中求”,取委中可疏利膀胱经气,祛除经络之瘀滞。操作:寒湿证加灸法;瘀血证局部加拔火罐,委中刺络放血四、坐骨神经痛治法:通经止痛。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足太阳经证:腰夹脊 阿是穴 秩边 殷门 委中 承山 昆仑足少阳经证:腰夹脊 阿是穴 环跳 阳陵泉 悬钟 丘墟 方义:腰夹脊为治疗腰腿疾病的要穴,与阿是穴合用可疏通局部气血;由于本病病位在足太阳、足少阳经,故循经 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学以疏导两经闭阻不通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操作:腰臀部腧穴可适当深刺,使针感沿足太阳经或足少阳经产生向下放射感为度,不宜多次重复。寒湿证可加用 灸法。五、中风1.中经络 治法:

10、调神导气,疏通经络。以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水沟 内关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 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操作: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 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 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可在患侧上下肢各选2个穴位,采用电针治疗。2中脏腑治法

11、: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督脉穴和手厥阴经为主。主穴:水沟 百会 内关 方义:脑为元神之符,督脉入络脑,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 血。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强刺激,以眼球湿润为度。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关元、气海用大艾柱灸,神阙 用隔盐灸,不计壮数,以汗止、脉起、肢温为度。六、面瘫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局部穴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阳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 方义: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可疏调面部经筋,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部取穴,取“面口合谷收”之意。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宜轻,针刺宜浅,取穴宜少,肢体远端的腧穴手法

12、宜重。七、不寐治法:调和阴阳,安神利眠。以督脉、手少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百会 神门 三阴交 照海 申脉 安眠 方义:督脉入络脑,百会为督脉穴,可调神安神、清利头目;心之原穴神门以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肝、脾、肾经的 交会穴,可益气养血安神;照海通于阴跷,申脉通于阳跷,针刺可以调和阴阳;安眠穴安神利眠,为治疗失眠的经 验效穴。操作:百会向后平刺,留针时间稍长。八、痛经1.实证: 治法: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中极 三阴交 地机 次髎 十七椎 配穴:寒凝血瘀配关元、归来;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 方义:中极为任脉穴,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可通调冲任,理下焦之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

13、交会穴,能调理肝、脾、 肾,活血止痛;地机为脾经郄穴,善于止痛治血,取之能行气活血止痛;十七椎、次髎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单 用即效。操作:毫针泻法,寒凝者加艾灸2.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关元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肾气亏损配太溪、肾俞;气血不足配气海、脾俞 方义:关元为任脉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补益肝肾,温养冲任;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功擅补益气血;三阴 交可调理肝、脾、肾,健脾益气养血。三穴合用,可使气血充足,胞宫得养,冲任自调。操作:毫针补法,可加灸。附:11 中医期末考的内容(不太全,仅作参考哈): 名词解释:一夫法、温针灸、拔罐法、奇经八脉 简答:1、足三里归经、定位、主治、操作2、经脉循行和交接规律3、八会穴的定义及应用 论述:1、足太阴脾经的循行分布及2、晕针的原因、表现、处理及预防病例:漏肩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