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民生问题 共建共享和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9390214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决民生问题 共建共享和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解决民生问题 共建共享和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解决民生问题 共建共享和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解决民生问题 共建共享和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决民生问题 共建共享和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民生问题 共建共享和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解决民生问题 共建共享和谐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日益凸显。我们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强调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把抓经济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当前困扰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难、升学难、看病贵、环境差等突出问题,我们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把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列出单子,逐件落实责任,督办解决,并形成严格的制度,先后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去年初确定的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救助体系建设、

2、实施少数民族帮扶致富工程、搞好中小学布局和危房改造等9件实事,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大汶河沿岸40万农民吃上卫生的自来水,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为3.0。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乡镇和行政村覆盖率均达到100。20xx年,全市共为农民报销医疗费9485万元,今年全市又专门拿出资金2.4亿元,用于涉及群众利益的社会保障支出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群众的主体意识、利益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基层党委政府只有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变“堵”为“疏”,真正建立起与群众沟通的经常性渠道,使群众的想法、需求能及时真实地得到反映,才能有效地化解各种

3、社会矛盾。在工作中,我们尝试“亲民三法”:首先,层层建立起领导接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每逢周一上午,市委、市政府安排一名领导成员在市接访中心值班接待群众来访,与群众面对面,处理重要、疑难信访事项。在县市区一级,党政领导将公开接访和深入到乡镇接访有机结合起来。在乡镇一级,全面推行镇级领导成员每日公开接访制度。其次,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党政领导抓信访工作,健全县、乡、村信访工作网络。每个乡镇都设立了矛盾排查调处中心,村和社区都配齐了治保、调解主任和信息员,形成了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工作体系。其三,开通“绿色邮政”。在泰安市,实行以书信形式反映问题免收邮资的政策,引导群众通过书信形式反映和解决问

4、题。我们利用作为全国先进性教育活动综合试点单位的契机,在探索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强调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加强和谐理念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采取多种形式,通过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法制意识,提高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二是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全市开展了“文明泰安,从我做起”主题系列活动。在党政机关深入开展“创文明机关、做优秀公仆”、勤政廉政文化活动;在窗口行业深入开展“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行政执法部门开展“公正执法、文明上岗”活动;在社会服务、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讲“诚信”文化活动;在社区

5、开展“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为核心,加强党的政策教育,向群众讲清政策,讲明情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形势。在农村开展道德评议活动,村村建立了道德评议会,对涉及道德范畴的言和行、人和事进行评议,让农民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三是加强建设和谐社会的引领和组织工作。全市开展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平安城市、卫生城市“三城联创”活动,以此为总抓手,对三项工作统一部署,配套联动,形成合力。在抓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教育和打防并举,努力建立社会稳定推进机制。一是在全市组织实施了治安防范“网底工程”,构建民防、巡防、内防、技防、公共场所安全防范、重点人员防控“六个网络”,形成了多方位、一体化的治安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和控制了“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案件。二是开展“淘沙”行动,对社会上可能影响社会治安、危及社会稳定的各类重点人员进行排查,对重点人员登记造册,实行重点管理,掌握工作主动权。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实施办法、泰安市严重暴力性犯罪及恐怖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26个市级应急预案,为处置突发性事件打下良好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