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整合方法的应用研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385717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整合方法的应用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整合方法的应用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整合方法的应用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整合方法的应用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整合方法的应用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整合方法的应用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整合方法的应用研究四、强化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整合的能力教师素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要有在教育 实践中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要有广博的教育视野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自如地实现本学 科知识和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因此,学校各部门要把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训作 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培训手段及岗前培训的形式和相关的政策激励,使 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增强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和网络资源,驾驭学科教学的能力。1

2、、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为 ;整合 ;提供物质条件硬件设备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我校近几年来不断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方 面进行投资,随着新校的建设共投入 500 多万元资金购买了 500 余台电脑,建设校园网络综合管理 系统,为每个教师,班级配备了一台启天 2800 电脑。现在我校已拥有一套设备先进、功能完善、使 用方便、能及时为开展现代化教学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体系。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 整个系统把学校所有计算机都联成网络。班级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校园网共享学校所有资源进行教 学。有两个多媒体学术报告厅,计算机教学中心,中心有四间专用网络教室,所有电脑均能适应 Wind

3、ows98 环境的教学,还可以通过代理服务器上网,为开展 Internet 教学带来了方便。同时还配有 数码相机、 DVD 、录像机、刻录机、扫描仪、视频采集卡和打印机等专用设备,为教师制作课件提 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有一个多媒体资料库:本资料库拥有网络教学资源库和大量成套化、系统化、 内容涉及各学科的教学录像带、 VCD 片、多媒体光盘、录音带等,这些资料大多数都经过加工放在 学校的服务器上,为我校实现各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一个校园电视台: 主要用于校园电视台、校会电视直播、各种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的现场直播以及各类优质录像课。 学生在教学室均可看到实况,所以用于全校性

4、活动十分方便,克服了学校没有大礼堂进行集会的困 惑。同时运用录像手段以及多媒体技术来组织班队会,不仅有很好的视听效果,而且还可以利用当 前的录像将发生在不同时间、空间的事件集中在一起,大大丰富了班队会的教育内容,创造了有效 的教育情境,增强了教育效果。2、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 ;整合 ;奠定基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实施 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保证我校拥有一 批水平高,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我校十分重 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了多种形式、

5、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 教研能力和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一,加强以计算机 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普及计算机知识,使广大教师均能使用 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我校几年来利用每周二、四晚上,采取专家授课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 计划分阶段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 Windows98、 Internet、word、Excel、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第二,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经过不断的充实,我校现已拥

6、有一支计算机的技术骨干,为使他们能 有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新经验的机会,学校不定期地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先后组织 教师到其他外国语学校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莅校讲座、指导,让广大教师们参加各 种类型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为了进一步促使 教师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我们学校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要求,除要求广大教师要积极地推 广运用多媒体进行日常教学外,学校还规定,凡开设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示范课、教法研究课、 教师汇报课、优质课评比等都必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加强研究。近几年来,我校教师 在省、市有关教学评优活动中,都能充分

7、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30 多位老师在省市教学评优中分获一、二等奖,获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虞丽兵的向沙漠进军获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大 赛全国二等奖,谭浩华老师获全国创新作文教学比赛一等奖,喻萍老师的山中访友获全国语文 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李敏老师执教的刮胡子还是理发获全省电教录像课一等到奖,赵起 老师执教的爱莲说获全省电教录像课一等到奖等。3、加快资源库建设为 ;整合 ;提供资源环境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资源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说硬件是高速公路、软件是汽车,那么资 源就是货物。资源库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后备,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园地。 我校在校园网建成后,正在努力向

8、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推进,努力争取在今后几年全面形成管理现代 化。作为资源库建设项目,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在市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采取全 体教师参与,部分教师负重任的措施进行资源库建设。学校目前拥有“K12资源库、泰达讯通教学设计平台资源库等,教师只需在自己的办公电脑就可以共享资源库。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传统教学和目前大多数教学都属于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所有的教学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 完全隔离。整个教学都在以 ;知识 ;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 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教学

9、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反应 者、知识被灌输的对象。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 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演示 工具,学生依然是在被动的学习。我们应该突破这种低层次的课程整合,改变教学观念、教学设计 的指导思想,改变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把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变成主动的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对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的理解有误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

10、能充分 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包含在学习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提 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多个方面。但有些教师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多做就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 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 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着。在教学过程当中放手让学生在网 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 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

11、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 力的熏陶都等丢失殆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 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 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 那么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更加重要了。教师在实践 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分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3、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差异性大由于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跟家庭经济状况和家长的意识有关, 所以现在的学生群体中学生信息技 术的水平差异相当大。有些学生对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已经有相当的

12、了解,能够熟练的通过网络来 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有些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本人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 每个班都有 12 位从来和计算机没有过接触,不太了解的大概占三分之二,有三分之一对计算机比较熟悉,能够熟练的操作。这对任课老师也出了一个难题,我认为对这个问题各位老师应该处理好 本人现在主要是通过分层次教学,对水平较低的学生着重辅导,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布置些具有一定 深度的练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模式,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 程,任重道远。随着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成为我市改变传统教学 模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我市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