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9381866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临床运用医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临床运用医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临床运用医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临床运用医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临床运用医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临床运用医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临床运用医案【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组成】厚朴24g生姜24g半夏10g甘草6g人参3g【煎服方法】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服。【主治】 腹部胀满,喜温喜按,脉象虚弱者。【禁忌】1. 胀满拒压、脉有力者,忌之。2. 喜冷、欲饮者,忌之。【类方】1. 小承气汤:同可治腹胀。不同者,小承气汤证之腹胀,属胃家 实,必有潮热、便秘、腹痛拒压之症。2. 理中汤:同可治腹胀。不同者,理中汤证之腹胀,为脾胃虚寒, 必兼呕吐、肠鸣、下利等中寒之状。【临床运用】1. 治泄后腹胀。(伤寒尚论篇)2. 治胃虚呕逆、痞满不食。

2、(张氏医通)3. 治噫气吞酸,心下坚满膨胀,皆慢性胃炎及胃扩张之证。 (伤 寒论今释)4. 治脾虚作胀辄效,而脾虚挟积溏泻不节,尤有特效。 (伤寒论 译释)【浅议】 此消胀散寒、降逆补虚,为治脾虚、气滞腹胀之方。临床使用以 腹胀,喜温喜按,脉弱为目标。腹胀满一症,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伤寒论有太阴、阳明之 分。金匮要略有“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腹 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 须下之,宜大承气汤”等论述。临床以大便燥结,腹胀不减,疼痛拒 压,为阳明可下之证;便溏下利,胀满时痛,喜温喜按,属太阴温补 之证。本证之腹满,呈时减复如故,按之不痛,或微痛,

3、腹壁柔软, 饭后胀甚,着凉、食冷益胀,嗳逆呕恶,矢气不畅,并伴有体倦神疲, 四肢无力,纳呆化迟,食后欲睡,肠鸣便溏,舌苔白腻,脉沉无力等 症状。多发于汗、下之后,或有过用凉药之病史,为脾虚气滞,虚中 挟实之证。盖脾气虚弱,运化乏力,致气遏不通,或与痰饮相结,障 碍升降,故而为胀为满。其治疗,纯以补气健脾则气机益塞,胀满益 剧;单一攻下导滞,必中虚益甚。惟本方补泄并施,最为适宜。虽云 虚实相杂,然毕竟以实为主,故重用厚朴下气除满 ,本草汇言云: “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 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厚朴温可燥湿,辛 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人

4、参、甘草小量配伍,以中满忌甘也。 若脾胃虚甚者,参草量酌情增大。虽古有七消三补之说,然须因人因 症而异,亦可变七补三消,固不可墨守成规也。【医案】1.腹胀周某,男,45 岁,煤矿工人,腹胀纳呆三年余,杂治不愈。2005 年 6 月在省城某医院就诊,胃镜检査:浅表性胃炎。肠镜检查:结肠 炎性息肉。超声波提示:肝胆肾正常。中西药服之,症不见轻,唯服 乳酸菌素片胀可得减,停则胀满如旧,故每日三服,不敢少缺, 2006 年 4 月 26 日来忻求诊。望其槁项黄馘,色枯少泽,形体瘦削,行立无力,舌质淡,苔白 腻、根部发黄。询知腹胀终日,午后尤甚。饮食无味,饭后满闷不适, 饥饿时方觉轻舒。腹不痛,时嗳逆,

5、大便干秘不畅,日二三次,每临 晨五点许,里甚急,便后心下空虚不适。背腹畏寒,稍冷则肠鸣,腹 胀益剧。寻医多与理中丸或理中汤加桂附,然药后胀益甚。夜寐难, 痰多黏稠。口干、口苦,不思饮。切其脉,沉弦细。诊其腹,腹壁薄, 松软无压痛,心下微拒压。脉症相参,此气滞脾虚,上热下寒证也。井下作业,寒湿侵袭, 饮食无规,或饥或饱,久而久之,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水谷之精 不济,则日渐尪羸;水湿之浊不降,则脘腹胀满,及纳呆、嗳逆、便 难始终相伴。观其午后胀甚,大便不爽,心下拒压,便知证非纯属中 虚。虚实相兼者,宜补泻同施,独以理中汤者,方证不相吻也。理中 汤本为脾胃虚寒而设,兼邪实者非所宜也,故服后其胀益甚

6、。口苦, 痰稠,腹背畏寒,为气滞中焦,升降失调,致上热者热自发,下寒者 寒自生;夜难寐者,胃不和也,胃和则自寐也。中虚、寒热互结之胀 满,以三泻心汤为佳,本案腹胀属气滞中虚,宜宽中下气以行其滞, 伍甘温以健中、辛苦调寒热。拟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厚朴24g半夏15g生姜15g炙草6g党参10g黄连6g桂枝10g 附子 10g 茯苓 15g 五剂。嘱勿食难化之物,晚餐少食或不食。二诊:腹胀减,大便较前为畅,便后不适感消失。胃纳仍差,痰 多黏稠,口干苦,背畏寒,舌苔白腻,脉沉弦细。症有减轻之象,显 示枢机启转,升降步轨。然病历三载,岂能愈于旦暮,宜守方续进。原方加神曲10g五剂。三诊:腹胀止

7、,胃纳增,嗳逆减,心下拒压不再,大便畅,临晨 必行。寐好转,背仍寒。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脉证观之,气机业已通畅,升降亦渐有序,宽肠下气理当结束。 接下之治,以脾胃久虚,中阳不足,一如硗土难以植茂,故建运脾阳, 拯虚济羸应转为首务。拟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5g干姜10g炙甘草10g附子10g茯苓10g黄 连6g七剂后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来诊,彼面色红润,颐丰颊满,已非昔日 羸容。2.腹胀马某,男,43 岁,农民。病结核性胸膜炎,服雷米封等抗痨药治 疗。近一周腹胀呕吐,粒米不进。乡村某医,不察脉证之虚实,不顾 “呕多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之训,认定通则不胀,胀则不通,予 以攻下,然泻后腹胀

8、如故。至此,本应接受教训,改弦易辙,另辟蹊 径,反认为病重药轻,未泻彻底,又令顿服酚酞25 片,憋胀益剧。不 得已,乘马车进城就诊。患者面色萎黄,形容憔悴,舌质淡红,舌苔 白腻,两手捧腹。口称憋胀欲裂,呕吐清水,口干不欲饮、更不欲食。 诊其腹,腹胀如鼓,无压痛,无移动性浊音。切其脉,细缓无力。脉证观之,此乃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湿浊之气凝聚不散,痞塞 升降之路,故而为胀为呕。观其脉象细缓、喜手捧腹,便知其胀属虚, 而非实滞。故屡屡攻下,胀不惟不减反益甚也。治当补中健脾,消胀 化湿。待脾运一复,弥漫之浊气自然无存。拟:厚朴 15g 生姜 10 片 半夏 10g 炙草 6g 党参 15g 茯苓 15g 二剂 二诊:药后自觉气向下行,虽未解便而腹胀已轻。呕吐亦再未发 生。继服三剂,腹胀全消,改拟六君子汤调之。按:腹胀一症,当明虚实,分寒热,辨脏腑。脾虚必有少食不化, 子夜胀甚,便溏,脉弱等症状。不可一见腹胀,便用枳朴硝黄,诛伐 无过,致气益虚、胀益甚也。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